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师者:她秉承西迁精神,深耕讲台三十余载,用公式推演搭建知识桥梁,用科研星火点亮创新之路;她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尺,在教书育人的天地里,既做传授学问的“经师”,更做塑造品格的“人师”。她,就是全国徐芝纶优秀力学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025年西安交通大学师德先进个人,被师生们亲切称为“力学课堂上的引路人,成长道路上的暖心人”的航天航空学院吴莹教授。

讲台为基,在公式与星辰间播种热爱
“每一个力学公式里,都藏着探索世界的密码。”从教30余年来,吴莹教授始终扎根教学第一线,“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分析力学”等本科生课程的黑板上,留下过她无数次推导的笔迹;“非线性振动与工程应用”等研究生课程的课堂里,回荡过她与学生探讨前沿问题的声音。年均100多学时的授课量,于她而言不是负担,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约定”。

为了让力学这门看似抽象的学科变得生动,吴莹教授下了很多“笨功夫”。她把国际前沿的脑科学与力学交叉研究成果搬进课堂,开设师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号平台科普力学与脑科学前沿知识;她将科研中“从现象提炼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拆解成一个个课堂案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把论文写在课堂上”的用心,让她主持建成的“理论力学”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
教研相长,用创新火种点燃探索之志
“好的教育,是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吴莹教授深知,教师的“一桶水”要常新,才能滋养学生的“一片田”。在脑科学与力学交叉这一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她潜心钻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编专著与译著2本,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吴莹教授没有止步于实验室的突破。在她的课堂上,科研与教学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讲解“材料力学性能”时,她会引入关于“脑组织力学特性”的最新研究;指导学生做科研训练时,她将“如何从工程案例提炼力学模型”的经验倾囊相授。“教研相长”结出了丰硕果实:她指导的30余个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多项获评优秀;培养的研究生均获唐照千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博士生的研究成果登上了国际著名期刊,1名博士毕业后入选省杰出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育人为本,以赤诚之心护航成长之路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吴莹教授常说,比起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她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把对学生的关怀藏在日常细节里,在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或是研究生遇到科研瓶颈时,她总会及时给学生释疑解惑,开拓思路、指引方向。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培育,让她成为学生眼中的“领航人”。她指导的学生中,有的获得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的机会,有的在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还有的把她的科研精神带到了航天、航空等国家急需领域。正如一名学生在毕业赠言中所写:“吴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力学殿堂的基本理论知识,更是面对未知时,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改革领航,用团队力量拓宽育人之路
“一个人的光芒有限,一群人的星火可以燎原。”曾作为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吴莹始终把“建强队伍、搭好平台”作为使命。推动“传帮带”机制,组织青年教师积极走出去学习,邀请教学名师开设“名师大讲堂”;探索基础力学“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构建“知识探究、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位一体育人范式,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
在她的带领下,基础力学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0余人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荣誉。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更成为全校工科14个专业2000余人的“实践乐园”,近年来支撑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近千人次,让“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的育人理念落地生根。


星火燎原,让教育之光点亮更多角落
吴莹教授的教育成果已辐射到全国,她主持的国家一流在线课程为全国100余所高校3万余名师生打开了力学世界的大门;她和团队在西北地区基础力学研讨会、全国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等平台做了近20场分享,将“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力学教学”“在线课程建设的西安交大经验”传递给更多同行,收获满堂喝彩。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吴莹教授坚守的教育信念。三十余载春秋流转,她从青丝到华发,始终站在育人第一线,用学识做笔,以师德为墨,在教育的画卷上写下“奉献”二字。如今,这位“学生成长路上的陪跑者”仍在继续用自己的光与热,照亮更多青年学子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