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西安交通大学召开落地创新港项目保障推进会。校党委书记卢建军主持会议。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侯小林,西安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柴渭,创新港建设联席会议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韩娜,沣西新城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唐颖出席会议。

卢建军表示,四年多来,学校依托创新港扎实推动“6352”工程、“1121”模式,深入推进“四主体一联合”,通过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广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进港,深化协同创新,显著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卢建军强调,一是要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要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起与“政产学研用金”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省市区三级政策协同机制,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生态,并加快推进创新港与秦创原平台的深度对接,实现政策互通、资源共享,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环境保障。二是要健全载体功能与服务支撑。要重点建设涵盖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工程化、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五个阶段的全链条服务平台,形成完整的产业培育体系。加快推进金融小镇建设,吸引创投机构常态化入驻,打造“讲演展”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入驻机构提供全方位、高价值的专业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载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要创新机制突破转化瓶颈。要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按照现代产业、未来产业、国际合作维度,结合1-9级创新链成熟度进行精准评估和分级管理,实现对不同阶段和类型的科技成果精准赋能,引导资源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通道。要完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评估,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交大力量。

柴渭表示,此次会议为创新港的科技成果转化擘画了清晰路径。下一步,要创新运营机制,积极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组建专业运营主体,全面提升创新港成果转化和空间运营效能。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充分调动校友等社会资源,构建多方共赢的合作格局,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港资源效益。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会议为创新港下一阶段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要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加强协同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共同推动“6352”工程落地生效,为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区,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贡献力量。
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沣西新城、创新港建设联席会议工作专班负责人;西安交大党、校办,科研院,国资处,实验室处,创新港办公室,科技园公司,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