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术助基层,银发援疆显担当。为贯彻国家卫健委《老专家服务基层健康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展示国家公立医院公益担当,9月1日,二附院心血管内科退休专家李丽君教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为期1个月的基层医疗帮扶活动,这是李丽君教授赴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医疗帮扶后再次踏上基层帮扶之路。

李丽君教授在新疆一个月的医疗服务期间,带着医院的嘱托和对边疆同胞的热忱,沉心躬身,开展内科及ICU查房16次,举办内科、急诊科、ICU及超声等讲座约10次,深入乡镇医院调研1次,赴村卫生室义诊、调研1次,坚持每周1次专科门诊,帮助胸痛中心建设,将医学人文精神、规范、先进的循证医学理念贯穿于诊疗和教学,用超负荷的付出、毫无保留的传授,为边疆医疗事业注入“强心剂”,用医者仁心架起健康桥,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写下了动人的医者篇章。
超负荷坚守:把30天过成“60天”的医疗答卷
“国家建议每周工作不超过2.5天,但有限的一个月里,我想多做一点。”抵达库车后,李丽君教授主动打破工作时长限制,每周5天满负荷投入诊疗,她的帮扶足迹,遍布医院各个关键诊疗场所:每周三次的内科及ICU查房中,她手把手带教低年资医生练“望触叩听”基本功,重点纠正心脏杂音识别误区,还逐份修改患者病历;每周一次的急诊重症病房和留观室查房,将规范的循证医学理念分享于医护工作者;每周一次的专科门诊,即便受行医证件办理、语言交流等因素影响,仍尽力为患者解疑;针对胸痛中心建设,她深入社区医院、村卫生室调研,还到距离市区较远的6区村卫生所为数10位维吾尔族老人义诊,通过翻译传递党和国家的关怀。库车当地心血管病患者多且病情重,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严重心衰病例常见,急性心肌梗死几乎每日都有。面对一位心脏压塞患者,她鼓励缺乏经验的内科主任开展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成功解除危急;遇到两例动脉夹层患者,眼见内科主任亲自驱车1600公里送医乌鲁木齐,返程后仍即刻投入工作,她既心疼又动容,索性主动承担起每日随时查房的任务,具体到患者的细节处理。1个月里,她同4位内科医生(含2位维吾尔族女医生)建立起深厚的信任,用行动诠释“倾我所有,助其成长”。
倾囊相授:让前沿医学理念扎根边疆
“不仅要治病,更要留下带不走的技术与理念。”这是李丽君教授帮扶期间的核心目标。1个月内,她开展大小讲座10次,从急性冠脉综合征到床旁超声技术,每一次授课都力求“最新、最实、最有用”。为讲好“急性冠脉综合征”,她利用休息时间研读2025年2月美国ACC/AHA等联合发布的100页英文版指南,将前沿内容融入课件,并在课后把PPT转发给因工作缺席的急诊科医生;针对床旁超声这一“可视听诊器”,她重点讲授肺部超声原理、右心系统超声诊断,从右心的病理生理到超声诊断,耐心地讲解,就右心超声切面,专门在超声室的超声仪下讲授,与大家共同切磋,纠正以往技术误区,让内科、急诊、超声科医生切实掌握新技能,把教学医院教授的严谨与热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边疆。
除了讲座,李丽君教授还将自己编撰的急重症诊疗流程赠予内科、急诊科和ICU,作为他们的初期临床流程的样板,并耐心地解释循证医学和临床流程的重要性,建议以国内外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及教科书为基础,建立内科、急诊/ICU的流程,并亲自撰写《临床流程的价值》,指导医护人员以国内外最新指南为基础建立规范流程。“遵循循证医学,才能减少医疗差错,缩小与内地的差距。”她的坚持,为库车市第二医院规范救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入调研:为边疆医疗破局建言献策
在帮扶中调研,在调研中思考。1个月里,李丽君教授不仅专注临床与教学,更以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的视角,直面边疆基层医院的困境,帮助库车市第二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她同医务部副主任、心内科和超声科主任深入两个距离市区较近的社区医院-东城医院和二区医院,调研边疆社区和乡镇医院状况及胸痛中心建设状况,发现政府支持下的基层医院基础设施已不逊于内地,但“软件”短板仍突出:有资质的医护人员短缺,内科低年资医生多、急诊科仅3名有资质医生(含主任),连主任都要兼顾救护车出车;部分村医对高血压控制标准等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维吾尔族患者中“肥胖是福”的观念普遍,慢性病预防知识欠缺,医嘱遵从性较差,导致动脉夹层、心肌梗死、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等重症高发。针对这些问题,李丽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1、建议政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必局限于高端人才;2、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远程、移动、实时诊疗,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样板,实现智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3、切实遵循循证医学,遵循以指南为基础的临床医疗流程,缩短治疗水平的差距,规范医疗行为。特别是在缺少高年资及有资质医生的状况下,遵循基于最新指南的临床流程,有助于医疗行为的规范和提高。4、加快建设CCU病房,既符合胸痛中心建设要求,也能消除重症患者监护的隐患;5、增加急诊科医生,改善分诊台,更换救护车陈旧笨重的心电图机。6、胸痛中心建设五大要素的第四要素-宣教,可能更重要且也更艰巨更困难。她承诺,春节后将编写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通俗科普资料,由维吾尔族医生翻译并配图,助力当地慢性病防控。
科研赋能:为边疆医学研究搭起“协作桥”
在临床诊疗与教学帮扶之外,李丽君教授还关注边疆医院的科研发展,主动为库车市第二医院搭建科研协作渠道,助力当地医学研究突破瓶颈。当得知该院内科蔺主任有开展“H型高血压”相关研究的计划后,李丽君教授当即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一位副主任取得联系,牵线双方建立协作关系,为研究提供技术指导与资源支持。考虑到库车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比高的地域特点,她同时建议将维吾尔族高血压与汉族高血压进行对比,让研究更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最艰苦处见初心
“为什么来条件差的库车?对你有何好处?”初到库车时,医院权院长的疑问,道出了许多人的好奇。李丽君教授的回答真挚而坚定:“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到需要我的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在地图上,阿克苏库车离国界只有1厘米、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在天山山脉脚下,最艰苦的地方,是最需要我的地方!同时,我想调研边疆的胸痛中心建设的实际状况和基层医疗状况。”这份初心,支撑着她在30天里克服种种不便,也让她收获了全方位的感动——库车市第二医院的淳朴厚道,各族同胞的热情真诚,同事们在精神、工作、生活上的关怀,都成为她永生难忘的记忆。
二附院心血管内科退休专家李丽君教授圆满完成了为期30天的援疆工作任务,受到帮扶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一致好评,她播下的医疗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从规范诊疗流程到前沿技术传授,从临床带教到科普承诺,她用医者的专业和担当,架起了西安与库车的健康桥梁,也用“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诠释了新时代老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荣光。她的援疆行动,不仅是个人医者仁心的生动实践,更深刻映照出西安交大二院人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和公益担当。这份担当,也正是西安交大二院作为国家公立医院的精神缩影——始终将服务国家需求、守护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突破地域限制,把优质医疗资源与先进医学理念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用责任与使命践行公立医院的公益本色。
二附院将一如既往贯彻落实国家医疗扶贫政策,传承西迁精神,深化老专家服务基层机制,让更多的“银龄专家”成为基层医疗提质的“加速器”,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及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交大二附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