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2%,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雪山冰川、湖泊湿地、草原森林等典型生态系统集中分布。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其中风能资源约占85%、太阳能资源约占90%。
“十四五”期间,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大工程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西部地区的生态“高颜值”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高价值”,成为支撑国家“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构建西部地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第一,构筑国家清洁能源高地。西部地区具备风、光、水、氢等资源禀赋,荒漠戈壁与高原山地正在集聚光伏、风电与外送通道,形成“发-储-送-用”一体化格局。2024年,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新能源发电占比超4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面向“十五五”,西部地区应统筹多能互补,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与跨区外送并重,完善容量补偿、电力现货、绿电与绿证等机制,提升系统调峰和就地消纳能力,系统化解弃风弃光;鼓励“绿电+制氢、冶金、化工”等就地转化,推进“治沙-光伏-产业”一体化;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供给基地、传输走廊和应用示范区。
第二,做强绿色算力。西部地区清洁电力充沛、气候冷凉、土地承载力强,“东数西算”枢纽正加速成型,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持续落地。例如,甘肃庆阳以绿色算力、智能算力、产业融合为抓手,推进零碳数据园区和配套产业链。面向“十五五”,西部地区应加快建设安全、稳定、低碳的数据中心和算力枢纽,把充足的清洁电力用于支撑大规模服务器运行。推动绿色算力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制造、能源、交通、文旅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示范场景,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完善绿色算力标准与安全规范,贯通“绿色电力-绿色算力-绿色价值”体系,打造西部地区发展的新引擎。
第三,发展高效绿色农业。西部地区生态类型多样,适宜发展特色有机农业和绿色农牧业。宁夏枸杞、青海有机牦牛肉、重庆大足黑山羊等案例表明,绿色科技与制度供给叠加,可带动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面向“十五五”,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推广滴灌微灌、旱作节水、数字农业等技术,在西北干旱区抓节水增效,在西南高原抓立体生态农业;挖掘西部地区“土特产”的生态价值,做强有机与地理标志农牧产品;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第四,推进制造业绿色升级。目前,西部地区已打造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经济、新材料等领域快速增长。例如,陕西以AI赋能和技改更新推进制造业绿色升级,绿色工厂与数字化车间加快布局。面向“十五五”,西部地区应加快提升制造业绿色竞争力。一方面,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数字化改造提升能源开采、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实现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前瞻布局高效光伏与风电成套设备、动力电池与新型储能、智能电网与高端节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建设零碳园区与绿色供应链,塑造高端制造新优势,提升西部地区制造的含绿量。
第五,打造生态旅游与文化生态产品。西部地区壮美山川和多元民族文化为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厚资源。面向“十五五”,西部地区应积极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推动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建设一批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观光、科考、康养、户外运动等产品品质。推动非遗手作、文创设计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深度联动,让“文化之美”与“生态之美”相得益彰。
创新政策机制推进西部地区绿色产业发展
第一,强化财政、金融与市场机制协同。完善对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与生态补偿,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做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REITs等工具,探索碳配额质押、生态资产收益权融资。优化“中长期+现货”交易与绿电直供,健全绿证与容量补偿,提高绿色项目的可融资性与可持续回报。推动“东减西固”的碳协作,让西部地区凭借清洁能源与碳汇优势拓展“以碳生金”的新通道。
第二,完善产业政策与要素配置。将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绿色算力等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与重点清单,实施差别化土地、能耗、水权、碳排指标配置,开通重大绿色项目“要素绿色通道”。坚持因地制宜,规范产业梯度转移,避免一哄而上,防止同质化“内卷”和挤占生态空间的低水平扩张。
第三,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产权与生态产品标准体系,推进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常态应用,建设多元化生态补偿与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探索水权、排污权、碳汇、生物多样性信用等市场化路径。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得实惠、受益者担责任。
第四,实施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推进。把战略任务细化为年度与阶段性项目包,实行“问题、任务、责任三清单+项目台账”专班推进。建立项目全周期管理与第三方核证机制,运用“生态-资源-项目一张图”和数字孪生等手段,提升审批、监管、服务的精准性。推广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制度经验,压实地方党政领导生态环保责任,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李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刊登于《中国经济导报》2025年9月27日03版
报道链接:https://www.ceh.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25/09/27/03/03_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