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堂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光荣自豪中国人”为主题的思政大课,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讲。
本次“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由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人民网承办,分为小学课程“众志成城”、初中课程“中流砥柱”、高中(中职)课程“精神丰碑”、大学课程“大国担当”四个部分,9月15日至18日在人民网依次推出,全国20余万所大中小学超1.5亿师生收看,社会公众通过各类媒体收看超4000万次。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走近本次思政大课的4名主讲教师,倾听他们如何上好有温度、有厚度的思政课,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编者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梁寅子——“用心讲道理,用情讲故事”
【课堂对话】
梁寅子:今天,我们特别请到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他的英雄爷爷。
马继志:(解开红布,露出珍藏已久的桦树皮)我们家有个传家宝,是从我爷爷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一块树皮。他就是靠这些东西果腹,靠共产党人的意志支撑。我爷爷牺牲前,曾对劝他投降的人说:“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问:作为初中思政课教师,怎样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上好思政课?
答:初中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认知深度比较有限,价值判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基于此,初中阶段的教学要做到体验与感悟、思辨与引导相结合,用学生熟悉的讲述方式引出理论思考,又注重辩证分析,为高中、大学的深度分析打好思维基础,做好认知铺垫。
问:如何运用社会资源上好思政课?
答:社会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宝库,把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引入课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历史、触摸现实、感受发展,让思政课更有感染力、说服力。讲授“凝聚价值追求”相关内容时,我们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重温西迁精神;讲授“走进社会生活”相关内容时,我们走进社区担任志愿者。老师们可以多挖掘身边的思政课资源,从近处找资源、从小处思设计、从实处做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
问:您在课上讲了很多故事,如东北抗联的故事。怎样看待故事与道理的关系?
答: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故事是载体,道理是目的。将道理融入故事,能增加思政课的人文温度与认知厚度,提升思想高度,让抽象、深刻的道理更生动鲜活,讲进学生内心。未来,我会继续努力用心讲道理,用情讲故事,上好有温度的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