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

2025年首期大学生科技社团骨干交流活动侧记

日期:2025-09-04 23:16 浏览量:

8月23日至27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58所高校的大学生科协和大学生科技社团骨干齐聚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参加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承办的大学生科技社团骨干交流活动。在为期五天的旅程中,他们以理论为基、以实践为径,沉浸式感悟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传承科学家精神,共同探寻当代青年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前行之路。

理论课堂:筑牢思想根基,明晰强国使命

“科协组织是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是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此次活动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成长成才”,经过开班动员,许多学员对科协组织有了印象。

开班第一节课进行理论学习。西安交通大学王亮老师以“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带领大家透过科技发展领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真谛。“新领域、新赛道的竞争,本质是制度供给与人才创新的双重比拼。如今国家已为我们搭建起广阔舞台,青年该如何主动登场、担当作为?”王老师讲座最后的问题,成为学员们此后数日深入思考、探寻答案的焦点。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物资匮乏、封锁重重的困境中,用自力更生的韧劲点亮了科技微光。”延安大学常改香教授的讲座中,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让学员们读懂了延安精神与科技发展的深层联结。“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技发展的拓荒时期,针对当时抗战急需各类科技人才而人才又严重紧缺的实际,党中央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推动了经济、军事的发展,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员们有了共同体悟——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把自立自强的信念刻进科研基因,让个人奋斗与科技强国的使命同频共振。

西安交通大学梁军教授带来“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讲座,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为学员们阐释了科技创新的当代价值。学员们深刻意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唯有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才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

现场教学:触摸历史历程,汲取奋进力量

理论学习的同时,学员们在革命旧址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感受革命救国和科技报国的温度与力量。

走进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生动再现了“红色驿站”的往昔峥嵘。在西安事变纪念馆,翔实的资料、珍贵的照片,完整展现了西安事变激烈紧张的全过程。物资匮乏、环境险恶的条件下,先辈们凭坚定信仰与顽强意志开辟红色通道,承担物资转运、情报传递、干部培养等重要使命,为民族解放注入力量。参观结束后,来自东华大学的孙怡宁同学感慨道:“科技人员和爱国青年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爱国不仅是热血奋战,也可以是用科技助力国家,我们应传承这份精神,以科技报国。”

钱学森展厅内,手稿、科研仪器完整呈现了钱学森先生的科研生涯。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投身“两弹一星”研制,到晚年心系教育、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科技报国的赤诚贯穿始终。南京邮电大学的费树宇同学表示:“青年科技骨干要像钱学森先生和西迁前辈那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芯片研发、人工智能这些关键领域,我们要敢啃硬骨头,用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发展——这才是对无私奉献最好的践行。”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通过溯源南洋、致敬西迁、向西而歌三个展厅2200余件照片、实物等,学员们了解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特别是听到“交大西迁没有因为迁校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少开一门课,也没有因为迁校少做一个实验”,参加活动的学员无不感慨动容。随后的西迁精神主题讲座中,西安交通大学贾箭鸣老师以西迁为例,对“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主要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陈梓轩同学动容地说:“今天来到西迁博物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前辈们为国家西部建设付出的努力,当时代赋予新的使命时,我们应该用青春的力量续写属于这一代人的篇章,让西迁精神在新征程上始终熠熠生辉。”

前沿对话:聚焦科技前沿,碰撞创新思维

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IOC和数字展厅,学员们沉浸式感受“教研一体、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在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前沿科技变得触手可及。陕汽集团重卡车间里,书本中课堂上的“智能智造”呈现眼前。不少同学边看边讨论:“科技要落地,才能真正强国。如果科技社团能和高校、企业科研资源更紧密对接,说不定在未来的展厅里就能有我们社团的实践项目。”

在“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的研究进展”报告中,薛建儒教授以自动驾驶的安全可信运行挑战为引,阐明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的研究意义,解读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沿。在“氢能与储能”报告中,李印实教授深入解读了氢能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还分享了储能技术产业化的最新进展。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高嘉聪同学感慨,此前觉得人机协同离校园实践较远,今后要把社团活动和科技前沿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前沿报告,帮助社团成员开拓视野。

研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启迪实践思路

白天的学习充实而紧凑,晚上的读书班与经验交流会,则成了学员们梳理收获、分享心得的“充电站”。

在读书班活动中,学员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围绕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使命与担当展开热烈讨论。全体学员一致表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在社团经验交流活动中,学员们的分享同样干货满满。同济大学的黄璐霏分享了学生科协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经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彭智琳则介绍了通过“大创项目”联结不同专业学生的做法。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李缘感慨道:“社团不只是组织活动的平台,更是连接学生与科研资源的桥梁,还是培养青年兴趣与责任的沃土。科技强国的建设,需要我们这代人接力奋斗。”

在科技创新成果分享会上,西安交通大学李强副教授用“宁为数尺有源之井水,不为数顷无源之塘水”勉励大家:“做科研、办社团都要注重积累,把基础打牢,把小成果做实、做深,才能真正厚积薄发。”五位学生代表依次登台,讲述自己的科研故事与成长收获。有的同学回忆起在实验室里的日夜:“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我们反复试验了几十次,失败时也想过放弃,但导师的鼓励、团队的支持让我们坚持了下来,最后成功的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值了。”

结业:使命在肩,奔赴新程

结业交流环节,学员代表分享学习收获,将课内外所学内化为坚定信念与行动担当。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彦号召身边的大学生投身祖国最需要的领域,贡献自我的青春力量。中国矿业大学的高嘉聪提到:“有难度才能有高度,前辈们把小我融入大我,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不惧艰险,不畏困难,在国家战略赛道上创造新的辉煌。”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牧野同学励志以青春践行科技强国:“我将以活动为起点,带领团队在具身智能领域深耕,用实干书写梦想,用创新点燃希望,在自主可控的前沿领域持续攻关。”

五天的交流学习虽已结束,但学员们的奋斗之路才刚刚开启。走出创新港,他们将把在这里收获的思想、经验与信念带回校园——推动社团对接科研前沿,开展更有特色的科技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径,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行动践行“科技强国,奋斗有我”的誓言。

新时代的青年科技人才,正以青春之名、以奋斗之姿,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闪亮篇章。

文字:团委
图片:团委
编辑:王恺悦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