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浪潮工作室午餐讨论会:法律与舆论的交锋

日期:2019-03-12 14:26 浏览量:

3月7日中午,西安交通大学浪潮工作室在主E会议室举办了第19期午餐讨论会。

本期讨论会邀请到了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鸣老师与大家一起交流。会议以“赵宇正当防卫案”为切入点,围绕着“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依法治国与舆论治国”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赵宇正当防卫一案中,赵宇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也获得了法律的认可。人民检察院认定赵宇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推进了法制建设,回应了社会关切,也进一步明确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效益。

从这一案件出发,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雅同学认为,福州公安的通报并没有详细描述二人冲突的原因,而是当做了一起社会斗殴事件来处理,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程序正义还有待商定。同时,福州公安在网上通报此事件后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舆论治国”对“依法治国”的影响日渐明显。

“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概念界限不够明确。能动学院托管机类的崔旭军同学和王明同学认为,媒体曝光的昆山反杀案在“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判决中出现分歧,以致最高法院把这类案件作为一种参考案例。但是不同的案件之间存在太多细节上的差别和偶然性,所以其实际参考价值并不大。“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限不够明确,所以在立法方面应进一步明确这两个概念的界限,让再次出现这种事件的时候有案例可循。近两年曝光出了三四起这类案件,也给广大公民上了一堂法制教育课,提高了人们的法制意识。

近几年对“正当防卫”类案件的判决更加公正。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的樊晋铭同学认为,以前出现类似的案件,人们会根据施暴人的施害程度来判决。比如面对一个赤手空拳的施暴者时,拿刀防卫的话很容易被判为防卫过当。但现在基本是按照行为对等的关系来判决,这体现出了法治社会建设的进步,也是对社会友善环境的一种鼓励。

“依法治国”与“舆论治国”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人文学院文科实验班的林子颖同学认为,从于欢案被判防卫过当到昆山反杀案,这些案件都牵动了舆论敏感的神经。法律中对正当防卫的判定有几个条件:一是正在进行不法侵害,二是侵害行为是针对被侵害者本人的,三是防卫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但是这三个条件的判定标准其实是很模糊的,所以案件容易产生分歧,大家都各执一词。但是“依法治国”与“舆论治国”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法律条文为社会提供一种原则,司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和体现舆论,舆论作为民心所向,司法部门可以根据舆论导向来完善法律,舆论也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发挥其社会正效益。

法律是理性的,社会是有温度的,舆论是法律与人情的调剂。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张婉柔同学认为,法律虽然具有普适性,但并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法律与伦理甚至是冲突的,所以法律无法做到十分人性化地去裁定社会上的每一起案件。“正当防卫”的法律概念比较模糊,当受害者在千钧一发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思考自己的行为到底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因为人的本性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而舆论作为社会的呐喊,群众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代替司法机关裁定案件,是富有人情味、怜悯之心的,这恰好是一种理与情的中和,使法律的执行不再死板。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杜苗苗同学认为,法律条文上对“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定是非常难以判断的。第十二批指导案例中提到,若案件中受侵害人随身携带的刀具是为了自我保护,并且在被害过程中使用刀具自卫的话,那么他的行为还是属于正当防卫的,所以这类案件还是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可以进行类比,减少概念界定模糊所造成的分歧。

舆论干涉司法是病态的表现。能源与动力学院的麦德吾同学认为,近几年的正当防卫案例受到广泛的舆论关注,原因是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那么在这之前,这类案件的判决结果是否尽如人意?都说法律是神圣的,舆论掌握在网络媒体和网民受众,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案件信息远远不如司法机关充足,因此网上的舆论真的合理合法吗?舆论真的能主持正义吗?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机械学院的欧阳炜彬同学认为,舆论治国无可厚非,因为我国的司法体制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当法律逐步完善时,舆论上的争论就会小很多,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舆论并不是“人多力量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梁天卓同学认为,近年来舆论对法律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之前重庆大巴坠江事件在真相曝光后就发生了很大的舆论反转,可见舆论有时并不是理智的、正确的,因为大众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掌握事实的全貌,却又急于抒发内心不成熟的想法。

基于以上观点,浪潮工作室指导老师李亚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危急关头,人们难以理智地采取措施进行自救,也许只能遵从内心下意识地判断采取行为,因此那些见义勇为的人和事就显得特别难得,所以我们提倡大家做一个爱国、敬业、守信、正义的人,最基本、最可靠的保障就是法律。大家作为学生,应该去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确保我们能够冷静地处理生活中的紧急情况,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

最后,针对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正当防卫”“舆论治国”两个话题的探讨,李晓鸣老师肯定了大家认真踏实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关于“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限,确实一直存在争议,所以当出现具有争议的案件时,只能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同时,我们可以结合若干年来的案例进行一个趋势分析。第一,舆论的力量和民众对公平正义的需要导致大家对这类案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随着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群体性打架斗殴事件的减少,近年来对“正当防卫”的判决不再偏向施害人,更注重对防卫者(见义勇为的人)的保护,这一趋势是符合社会需要的。第二,通过最高检察院的这些案例我们也能看出来,司法正在发生着变化。作为学生,我们关注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媒体对司法变化趋势做出的回应,在于大学生对司法改革趋势的认同度。其次,有关舆论和法律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管法律发展到多成熟,舆论和法律总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中国,只要出现了热点问题,总少不了大众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建立媒体与法制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其实目前媒体对法制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因为法官都要经过专业的法学训练,并且一般情况下,法院会给予法官最大的支持,使判决主要依靠专业能力,不受舆论的影响。

李晓鸣老师还以女性受侵害的案件为切入口,剖析了中国目前的司法状况。在我国,法律面前男女平等,同时,在劳动法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中也体现了法律对女性的特殊保护,在家庭暴力、同工不同酬方面切实保障女性权益。三八妇女节,这是女权先驱为了追求女性自由平等用血泪争取来的节日,女权追求的是男女平权,在这一点上已基本得到法律的保障和认可,我们相信,我国未来的法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推动人权保障法治化建设。

文字:浪潮工作室 张婉柔
图片:浪潮工作室 高雅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