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47名西安交大学生从学校出发,奔赴延安市延川县、富县、黄陵县、洛川县、宜川县等五个县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见习实践活动,与当地的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工同劳,了解当地社情、民情、政情,熟悉各项政府工作,开展各项调研活动,现见习实践已经结束,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从此次见习实践中思考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会永远感激这段“不能洗澡、睡办公桌”的日子
“身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很少有机会身处于这样的贫困乡镇,我们住的地方没办法洗澡,要洗的话得到县上的公共澡堂,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工作既是一项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一位同学在第一天的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同学们在抵达见习单位后,发现工作生活条件是自己之前没遇到的:有的办公楼的天花板因连日的大雨而脱落、有的洗澡得到十多公里外的县城、有的睡觉的床板是之前的办公桌等等。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同学们慢慢适应了生活环境,与当地工作人员一同吃住工作,渐渐的,同学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跟办公室的大姐学习绣花、听年近九旬的老红军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热情善良的村民去田间地头学习务农知识.....
在见习结束的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表示,会永远怀念这段日子,让自己明白物质的多少并不决定生活的意义,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政府的扶贫政策真的很好”
延安市宜川县秋林镇以种植苹果为主,满山的果园,前一段时间,天公不作美,一场冰雹下来,将果树打得稀稀落落,也将果农辛苦耕耘的劳动成果打了下来。国家充分照顾农民,号召农民搭建防雹网,每亩地防雹网补贴700元,材料及搭建工作等都由政府负责,但部分果农顾虑果子再有一个月就可以采摘了,担心在搭建过程中会碰掉一些果子,所以有一些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和见习同学不断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防雹网搭建成功后,至少可以防护5、6年, 从长远来看,是保证果农的利益的。在同学们和当地工作人员的耐心解说下,果农们都接受了搭建防雹网的方案,防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黄陵县的同学在贫困村调研时,受到了村支书的热情接待,支书对村里低保户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比如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年龄是多少,收入来源是什么,致贫原因,平均每年所花销的医疗费和生活费等,都一一道来。支书务实且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极大地感染了同学们,坚定了同学们对当地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信心。
在延川县见习的梁同学在见习感言中写到:“一些农民的贫苦与淳朴让我感慨万千,我十分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脱贫。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我觉得十分好,不仅仅是给予他们现金上的支持,更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逐步脱贫自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群众,实地考察,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才能够有切身的体会。”
“我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一个月的日子很快过去,走村串巷、上山下乡的工作也将结束,正如《论语》所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在结束时,同学们纷纷发现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在黄陵县见习的畅同学在朋友圈这样写到:“我喜欢为村委会做的一切,我喜欢让简简单单的房子变得焕然一新,我喜欢和你们八个人在一起的日子,不是因为离别才必须要说褒奖的话,而是大姐和村长对我真的很好,我真的是应该报答你们,不论我未来在哪里,桥山的山水我始终都记得,我始终都会回忆那漫天的繁星,当初的想法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同学们究竟哪不一样了?与村民的感情更深了、认知社会的激情更饱满了、帮助他人的热情更多了、对祖国的伟大复兴更有信心了......同学们在工作中不怕辛苦,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在思想上追求进步,每天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及时提交工作日志及心得体会,每周按时召开小组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及思想交流。同时大家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例如有的同学建议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有的同学为当地举办的活动宣传海报提供设计思路并给出设计方案、有的同学利用所学软件对文档资料进行快速整理等等。同学们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及精神追求得到了当地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好评。
同学们展现了交大学子的良好风貌,体现了对 “西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继承及发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们不忘初心,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