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前沿系列讲座》第七讲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讲。本次讲座特邀资深摄影家解海龙先生(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顾问),以“当希望遇见镜头”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纪实摄影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核心作用及其深远影响,体现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讲座由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主持。
讲座伊始,解海龙追溯了自己摄影生涯的起点,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他如何在时代的召唤和师长的鼓励下,踏上摄影艺术的道路。在摄影学习的初期,他积极投稿,享受作品发表的喜悦,并荣获多项奖项。随着经验的积累,解海龙老师开始深入思考摄影的深层价值,认识到摄影不仅是追求美学和荣誉,更承载着记录社会现实、反映公众关切的社会责任。
在一段时长为九分三十四秒的视频中,解海龙展示了其三十七年来为“希望工程”所拍摄的珍贵影像资料。他不仅捕捉了那些令人动容的瞬间,也讲述了每一张照片背后所蕴含的感人故事。80年代中期,国家义务教育状况引起了他的关注,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的失学问题。他决心用影像记录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背着相机深入偏远山区,足迹遍布广西融水、大别山、沂蒙山、太行山等地,只为记录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真实状况。在广西融水,他拍摄了背着孩子上课的戴红英老师,让公众看到了偏远地区老师的默默奉献。在金寨县,他拍摄了震撼人心的“大眼睛”照片,其中的小女孩苏明娟眼中透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望引起广泛情感共鸣,这张照片也迅速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性影像,推动了工程的发展。
解海龙镜头下的“大鼻涕”胡善辉、“小光头”张天义等形象,展现了孩子们在逆境中对教育的渴望与坚持。这些影像作品的广泛传播,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和关注,促使众多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为希望工程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在希望工程的助力下,许多因贫困而险些失去学习机会的儿童得以改变命运。特别是苏明娟,她的故事不仅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更在现实中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如今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团中央常委,她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成为希望工程深远社会影响力的生动体现。解海龙的持续记录和广泛传播,不仅见证了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也为希望工程的社会价值和深远影响力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解海龙深情讲述了拍摄过程中的挑战与困难,以及这些照片发表后所引发的社会反响。每一幅影像,超越了瞬间的捕捉,它们是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叙事,串联起希望工程的发展脉络,见证了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深刻变革。
在讲座的尾声,解海龙语重心长地强调,纪实摄影绝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记录,它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他敦促在座的学生们要持续关注社会议题,用心灵去感知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并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以摄影为媒介,成为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和记录者。
汪文斌向解海龙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赞誉他为“伟大的记者和摄影家”。汪文斌特别指出,解海龙老师通过实际行动彰显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担当,他的智慧、洞察力和深沉的情感,不仅捕捉了社会的真实面貌,更点燃了民族的希望之火。解海龙在面对重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为基层新闻工作者和整个媒体行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他的经历和精神激励着大家积极投身于媒体事业,关注国计民生,成就自我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