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委教师工作部、科研院、教务处联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创新”主题,举办第四、五期“飞鸟论坛”。通过跨学科交流对话,邀请校内70余名青年教师代表参与,深入探讨AI技术与传统学科的融合发展路径。


两期论坛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精彩报告。生命学院院长徐峰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医学创新研究,他指出跨学科合作是医学创新与转化的关键,要主动拥抱前沿、发挥团队协作合力开展攻关。人工智能学院丁宁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大模型技术在相关行业落地实践的潜力与挑战。电信学部网安学院蔺琛皓教授以“AI 4 Science”为主题,就人工智能技术之于时代的发展前景及个人成长发展心得进行分享,特别针对人机行为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生成式大模型在心理学辅助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等进行探讨。法学院刘东亮教授结合人工智能在计算法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介绍,围绕“什么是计算法学、什么是计算思维、计算法学的未来”等详细展开。公共卫生学院孙世权教授展示了数智技术在医工交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聚焦“建图谱、找因果、促预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真实世界数据驱动的医学研究新范式。前沿院孙柏教授围绕忆阻器制备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在人工智能和医工交叉领域的应用探索,展示了新型器件在智能计算和医疗诊断中的广阔前景。

与会教师围绕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结合、融合,跨学科合作模式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科研工作的范式,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涉及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也涉及科研伦理、方法论、生态系统等多个层面。
“时代如江海奔涌,非筑堤可挡,唯弄潮者生”。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变革加速影响了科研人员技能与角色的重塑、加剧了跨学科协作的复杂性,特别是对科学评价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西安交大不断在人才政策、科研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出台了一系列新制度、新方案,为此,论坛特别设置了政策介绍环节。邀请科研院、教务处、高层办等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学校在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的相关布局和支持政策进行介绍,为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
“飞鸟论坛”旨在为青年教师搭建跨学科对话交流平台,围绕热点焦点话题开展头脑风暴和观点碰撞,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融合创新,激励青年教师不断突破现有科学研究范式,大胆开展基于四个面向的自由探索攻关。论坛品牌自2024年引入学校以来,已成功开展五期,正不断成为学校落实人才“四心”工程,助力青年科学家持续成长成才的品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