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学习教育,培育国防文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养。”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加强高校国防文化建设,不仅是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家安全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战略。
深刻认识高校国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国防文化是反映国家意志、国防性质和民族魂魄的文化形态。高校国防文化建设有助于强化价值引领,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通过构建完善的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建立集认知塑造、意识培育与知识传播为一体的意识形态防御机制。一是依托军事理论教学、军事技能训练与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形成系统化的国防认知体系,提升青年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辨识与抵制能力,有效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二是通过红色教育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军事课程中战略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强化人人有责的国防观念,推动国防意识从认知层面转化为自觉行为。三是通过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等多种途径,推动国防知识向社会普及,构建全民参与的国防文化传播网络,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精神共振。
高校国防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安全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在当前科技强国战略引领下,高校国防文化建设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是通过搭建军地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前沿与国防安全的紧密结合,夯实科技安全的人才基础。二是通过开设国际安全、跨文化沟通等特色课程,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安全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构建以需求为牵引、技术为突破、应用反馈为闭环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国防教育实践平台深化军民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实战能力高效转化,形成深度融合的军地协同育人格局。
高校国防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育人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防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为引领,通过国防实践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体验,巩固家国情怀的价值共识。二是借助军事训练的纪律约束、团队协作与极限挑战,锤炼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战斗精神,塑造坚韧的意志品质。三是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通过多样化国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素养。
积极应对高校国防文化建设的现实挑战
高校国防文化建设,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防素养,使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学生投身国防建设的主动性与责任感。然而,当前高校国防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亟须研究分析。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当前,意识形态斗争非常激烈,高校处于意识形态斗争前沿,国防文化建设面临外部势力渗透挑战。西方通过多种渠道和隐蔽方式,冲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淡化国防观念。部分高校对国防文化战略意义认识不足,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学生忧患危机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协同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多数高校虽已建立国防教育工作机制,但在顶层设计、体系化、常态化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校内多部门在国防文化建设中,未形成整体合力,存在经费投入欠缺、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国防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当前国防教育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红色教育叙事方式传统,感染力不强;国家安全教育未能有效融入日常生活,知行转化不足;国防观念培育与职业发展教育衔接不够,对学生集体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需进一步深化。
前沿创新应用能力不足。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手段迅猛发展,目前,国防文化建设在形式、载体、方法上创新不足。如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程度不深,教学内容和方法吸引力不强;新媒体平台运用不充分,互动性、参与性不足,影响了国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效果。
扎实推进高校国防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高校国防文化建设必须应对好这样的变局。面对问题与挑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切实加强高校国防文化建设。
要固本培元,强化党的领导。高校国防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通过“三位一体”强化思想引领。一是明确指导思想,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开设专题课程、组建理论宣讲团,推动国防教育走深走实。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将高校国防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引导推动国防教育资源投入。三是构建“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环境浸润”融合模式,推进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国防实践有机联动,建设高校国防文化主题景观,实现国防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覆盖。
要立规明矩,完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协同形式,即校级领导小组战略决策、部门联席会议资源统筹、军地联合体实践落地,打破传统垂直管理模式,形成党委统筹、院系联动、军地融合的立体化国防文化建设网络。二是完善制度供给链条,建立“刚性保障+柔性激励”双轨机制。刚性保障包含国防教育占比、教师职称评审等制度设计。柔性激励通过学分制度、荣誉体系与社会评价衔接,形成从资源调配到效能反馈的文化育人生态,为国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要铸魂育人,聚焦立德树人。高校国防文化建设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塑造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一是推动国防理论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合,依托素养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跨越。二是引入AI兵棋推演、VR战场模拟等先进技术,构建沉浸式国防教育平台,并借助评估工具精准追踪育人成效。三是通过价值引领与科技赋能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国防技能,借助数字人文手段修复和再现历史记忆,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价值层层递进的国防教育育人生态。
要传承创新,推动融合发展。一是利用新技术赋能高校国防教育,汇集目前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跟随时代前进步伐的国防文化传播平台。二是开发高校国防文化知识追踪图谱,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将理论学习与模拟演练有机衔接。三是创新高校国防文化传播场景,通过打造国防主题类沉浸式体验产品,将党史、军史、武器装备知识等融入剧情设计,实现高校国防文化建设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型,增强国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国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国防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高校国防文化建设,最终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为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问鸿滨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教授、主任;王纯倩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刊登于2025年9月26日《陕西日报》06版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9/26/content_92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