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每一段人生旅程,都始终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菅振的这句话,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在22年党龄里的行动指南。从高考前火线入党的“初心萌芽”,到手握交大本硕、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工程师、巴黎六大博士学位的“跨文化学术积淀”,再到深耕教育一线、掌舵首届力学拔尖班的“育人深耕”,这位党员教师始终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为灯塔,依托航天航空学院“集一流队伍、建一流基地、创一流环境、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五个一流”)理念,在力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赛道上,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有高度的育人答卷。

党建引领深耕教改:筑牢拔尖人才培养“四梁八柱”
作为西安交大“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力学首届本科班(力试2101)的班主任与学业导师,菅振将自身跨文化学术视野转化为教改实践的“硬核动力”。他以骨干成员身份深度参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在学院“五个一流”的发展思路框架下,围绕“价值引领、基础强化、创新驱动、个性发展”四大核心,搭建起独具特色的力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价值引领”的铸魂环节,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把西迁先贤“打起背包就出发,扎根西部搞科研”的峥嵘往事搬进课堂——从西迁前辈在简陋实验室攻克力学难题的故事,到如今国家在航天航空领域对高端力学人才的迫切需求,让学子们在红色传承中明白:“力学研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为祖国的航天梦、强国梦扛担子。”
“基础强化”的强基环节,他依托学院“一流环境”资源,牵头优化本科力学核心课程模块:不仅夯实理论基础,更增设《旋涡运动基础》等衔接科研前沿的课程,让课本知识与实验室里的真问题“手拉手”,为学子们搭建起“从课堂到科研”的桥梁。
“创新驱动”的赋能环节,他借力学院“一流基地”优势,推动班级与校内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深度合作——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跟导师、早触真课题,不少学子大二就参与到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的前沿研究中,在“做中学”里点燃创新火花。
“个性发展”的精准环节,他根植学院“一流队伍”团队,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喜欢固体力学的学生,对接专攻结构强度的导师;痴迷流体力学的学生,加入微流控技术研究团队。打破“一刀切”的培养模式,让每个学子的特长都能“生根发芽”。
伴学伴长暖人心:引导00后学子做“西迁精神传承人”
面对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注重个性却易遇困惑的特点,菅振探索出“分层分类+线上线下融合”的“伴学伴长”模式,把“互助奉献”元素悄悄种进学子心里。
一对一谈话解“心结”。有学生因科研数据不理想而沮丧,他陪着学生泡实验室,手把手教文献检索、数据处理,还分享自己留学时攻克科研难题的经历:“西迁前辈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多得多,他们能扛过去,我们也能!”让学生重拾信心,最终顺利完成研究。
小组会聚“合力”。围绕学科竞赛、大创项目,他组织学子成立“攻关小组”,让擅长理论分析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搭档,在讨论中碰撞思路。在小组备战国际力学竞赛时,他每周都来指导,从方案设计到模型搭建全程跟进,最终团队斩获国际一等奖。
班会与生活会传“温暖”。学期初,一起定“成长目标”;期末时,围坐听“心里话”。有学生说“跨专业选课流程复杂”,他第二天就对接学院教务办,整理出“选课指南”;有学生反映“实验室预约难”,他协调实验室增加开放时间,让问题“件件有回音”。“菅老师就像‘摆渡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在前面帮我们铺路。”学子们的这句话,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育人实效显光彩:一流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四年磨一剑,在学院“五个一流”理念的赋能与菅振老师的悉心指引下,力试2101班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西迁精神的种子在这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学风建设“节节高”:班级2次获评校级“文明班级”,半数以上学生斩获各类奖学金——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次获企业奖学金,13人次获校级奖学金。左宇轩同学以“18门课程满绩、30门课程90分以上,力学专业课均分97.02”的成绩,成为班级学风的“标杆”。
学科竞赛“捷报传”:学子们在国际、国家、省级竞赛中屡创佳绩,共获各类奖项80余人次——其中国际一等奖等国际奖项10余次,国家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0余次。在第二届土库曼斯坦国际理论力学互联网奥林匹克竞赛中,班级团队斩获团队一等奖,让中国学子的力学实力在国际舞台上闪光。
科研交流“视野宽”:10余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创项目落地,1项专利申请成功,1篇学术论文发表;赵舒洋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力学+X”创新实践研讨会“创新成果奖”;左宇轩赴牛津大学林肯学院参加暑期学校并获最高评级“Distinction”,1人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30余人次获“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实现品德与学业“双丰收”。
经验推广传力量:让拔尖培养成果“辐射全国”
“成果不能只留在西安交大,要让更多高校受益,这才是党员教师的责任担当。”菅振深知此理,依托学院“一流平台”,主动牵头分享力学拔尖班的培养经验。

在菅振指导下,学生左宇轩以亲身经历分享“力学拔尖人才的成长路径”,让更多学子看到“基础学科拔尖培养”的可能性。此外,菅振先后组织“全国拔尖计划线上书院讨论班”“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主题活动周”,邀请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与学子共话“力学创新与学科交叉”,不仅把西安交大力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党建引领+西迁精神+五个一流”模式分享出去,更搭建起全国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交流桥梁,推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协同共进。
22年党龄,是岁月的刻度,更是责任的见证。菅振始终以党员的赤诚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培养力学拔尖人才的征程上善作善成,持续书写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担当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