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遵循,核心要义在于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以自信自强的姿态走出一条彰显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始终坚持从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我国历史、文化、国情决定的,是我们党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这深刻昭示,赓续红色基因、厚植中华文化底蕴、立足现实国情特征,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坚持历史传承,赓续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将教育置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关键位置,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从革命时期创办红军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实践,都始终围绕国家需要与人民期盼。这深刻启示我们,当代教育必须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党办教育的宝贵经验,让红色基因在赓续中永葆生机,让教育事业在服务民族复兴中薪火相传。
厚植文化底蕴,培养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所蕴含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深刻塑造了中国教育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当前,我们应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层融合,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重构,实现传统教育理念的当代转化,在育人全过程中深刻融入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培养出具有高度文化自觉与坚定民族认同的时代新人。
立足现实国情,推动教育改革。当前,我国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8%。但仍需清醒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未变,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求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既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又要促进教育公平;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这就要求需秉持实事求是精神,加快构建与中国发展阶段相适应、体现本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实践路径。
全面把握我国教育的政治、人民、战略属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坚守政治属性,把牢办学方向。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场域,其本质反映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坚持人民属性,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充满期盼,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以制度保障公平、以资源促进均衡、以创新提升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强化战略属性,勇担强国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深度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当前,要敏锐响应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优化教育结构、学科生态与人才机制,全面提升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通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其对国家创新发展的支撑功能,为全面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坚实人才与智力基础。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仍需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扩优提质人民满意教育上持续发力。
坚持中国特色,彰显教育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中国特色,核心在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突破西方话语路径依赖。这要求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授基本功能,传承中华文明,形成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教育形态。要扎根中国历史、面向未来,构建原创的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瞄准世界水平,彰显教育的开放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办的教育要对标世界前沿,将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着力构建三者一体推进的教育创新体系。必须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基础与交叉学科研究,在关键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培养战略科技人才,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科创体系。力求既在文明对话中汲取智慧,也在保持文化主体性基础上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从而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彰显教育的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不仅体现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公益性原则的制度保障,还深刻蕴含着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进步、以高质量教育服务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这要求教育体系始终锚定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着力破解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通过扩大优质资源供给、优化教育结构,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原文刊载于2025年9月11日陕西日报04版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9/11/content_918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