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十大学术新人】涂康生:专注体味“过程”之美

日期:2016-06-23 10:14 浏览量:

“我理想的人生不是精密计算好每一步,有规划但不苛求,机遇来了充分把握,没有结果也要好好享受过程。”

——题记

涂康生,不穿白大褂时是个温和幽默的科研男,穿上白大褂是一附院肝胆外科严谨热情的住院医师。“我的经历就是由许多个不经意和不多不少的‘刚刚好’组成的。”他略带自嘲的开场白写满80后学者举重若轻的自信。

无意投身科研,却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医学顶级期刊Hepatology;从没计划出国,却在世界医学权威Mayo Clinic(梅奥医学中心)完成科研飞跃;从不追求结果,却顺利入选学校优秀博士论文、跻身十大学术新人。涂康生这一路走来看似充满偶然的际遇,但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一切都源于他沉心静气、做好当下的内敛与专注。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硕士阶段,涂康生接到一个“头大”的任务:导师建议他每天读一篇英文文献。“满篇看不懂的专业名词一次次打击我脆弱的自信。”他苦笑着回忆那些“啃”文献的时光:“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样读文献会起到什么作用,但还是一篇一篇读下来了,这样的习惯维持至今。”

不带目的性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夯实了涂康生的英文基础,构建起英语论文写作的框架思维。当他临时决定考博士时,来不及复习的英文考试轻松通过,而科学严密的思维方式更使他在研究论文写作方面受益无穷。

2012年8月,早早完成了两篇SCI论文的涂康生正在思考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一年,Mayo Clinic联合培养的机会突然就来到了面前。毫无悬念地顺利录取,为他开启了探秘医学殿堂的一扇大门。

涂康生前排右二

结肠癌的肝脏转移是困扰癌症防治领域的一大难题。在Mayo Clinic,涂康生向这一命题发起挑战。他不断提出大胆假设,着眼肿瘤微环境,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不知疲倦地沉醉于“细胞的游戏”。他的研究首次证实VASP是肝脏肿瘤微环境中TGF-β介导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所必需的,揭示了星状细胞活化的机制是VASP通过调控Rab11依赖的TβRII细胞膜定位发挥功能,从而为肿瘤转移性生长提供了通道。涂康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为减少肿瘤的肝脏种植和转移性生长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这项研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取得高水平成果,最终发表在肝脏病学领域最顶尖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711)。

“相比国外较高的结肠癌发病率,国内的肝癌发病率更高。”涂康生回国后,迅速将在国外汲取的先进理念引入肝细胞癌的研究,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陕西省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迄今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31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100分。

涂康生经常用丙肝新药索非布韦的研发案例激励自己:“这项研究的临床应用令人振奋,丙肝能治愈意味着一部分肝癌将从源头被阻断。医学基础研究是投入巨大且进程缓慢的苦旅,但每一分扎实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那就是提供临床医疗水平进步的理论先导,转化为病患翘首以盼的生命福音。”他的表情凝重而严肃。

穿梭在病房间的医师“小涂”

2014年入职交大一附院,涂康生成为热情奔走在肝胆外科病房间的住院医师,病人们经常亲切地称他为“小涂”,而不是“大夫”。“大概是因为看我年轻,但更多是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涂康生这样理解他与病患之间的融洽关系。

和充满挑战的科学研究不同,住院医师的工作显得重复而琐碎:跟踪病情发展、撰写病历档案、确定治疗方案构成了涂康生的工作日常,但他总能以自己特有的专注方式,浇出医者仁心的温馨花朵。

还是实习生时,他接诊过一位来自陕南的肝癌病人,病人手术出院后,他坚持电话随访,定期询问病情、叮嘱应做的检查,尽心尽力为前来复查的病人提供方便。五年时间过去了,病人因患脑溢血不幸离世,但家属每次来到西安都不忘来看望医院里这位特殊的朋友。

一位来自外地的重症胰腺炎病人,术后创面发生了严重的脂肪液化,巨大的伤口护理起来十分困难,涂康生每天都要用两个多小时为其清理换药,他弓着腰仔细处理伤口的每一个细节,每天做完都是大汗淋漓。经过一个月日日不落的悉心护理,病人终于康复。出院后对方时常发来问候短信,关心着涂康生工作生活的新进展。

“恶性肿瘤是一个沉重的疾病,我深知身为医者能做的十分有限,只能不断精进科研、做好临床关怀,为患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涂康生聊起这些故事深有感慨。

采访结束时已过晚上七点,涂康生手机铃声响起,他欠身告别:“我要赶回医院参加学术沙龙”。夜幕初临,晚霞为他匆匆离去的身影染上一抹暖色。

文字:刘昱含 李亚楠
编辑:董 喆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