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双甲子校庆】话说西迁——拳拳西迁情,赤子报国心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09-27 09:13 浏览量:

“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这是 1956年8月10日从上海徐家汇车站发往西安的交大西迁专列上传出的歌声。这趟西去的列车上,除了老师,还有1000多名学生。西迁精神座谈会召开之际,1955级西迁校友沈世恩、朱渊澄、周叙元、苏占山接受了记者采访,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讲述他们的拳拳西迁情,赤子报国心。

沈世恩:爱国、报国、兴国

沈世恩1955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1956年随校西迁,1960年提前毕业,是航天创业奖章的获得者。说起当年报考交大的原因,他说,工业报国是自己的志向,而交大是工科大学中的翘楚,选择交大,毫不犹豫。

“我们是有准备的。”沈世恩所在的班级自发准备着西迁。一方面了解西安的经济、风土人情;另一方面给未曾联系过的西安医学院医疗系一年级的一个班去信,表达我们的西迁情,愿与他们共建友谊,共同开发大西北,很快得到了他们的回复。后来到西安了,大家还曾一起联欢。

回忆母校的培养,他觉得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重视基础,二是重视实践,三是注重全面发展。当年一年级每周都有半天金工实习,三、四年级各有一次2至3周到工厂去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学校文艺社团众多,学校每周都举办高雅音乐欣赏会并作辅导,这对于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

他说,交大西迁,体现了交大广大师生员工的国家为重,教育报国、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其灵魂就是爱国、报国、兴国。感恩母校,祝福母校,他相信母校一定会在高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内占取制高点,在建设创新研究型一流大学上更上一层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朱渊澄:爱国与奉献是西迁精神的灵魂

西迁精神座谈会给了朱渊澄一个别样的惊喜,遇到了毕业后五十多年未曾再见的同学们。“其实还是能看出年轻时的模样呢!”朱渊澄十分开心。看到熟悉的校园,看到亲切的同学,还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朱渊澄1955年入学,就读于机械系热加工铸造专业,毕业后曾在机械系金属工艺学教研组担任三年的助教。谈及当年在西安的学习工作,朱渊澄说,印象最深的,是对生活的情怀。

当时虽然校园条件艰苦,但学校文体氛围浓厚。朱渊澄喜欢玩铜管乐器,西迁后他担任起学生文工团副团长,主要分管合唱和管乐队。那时彭康校长在每天下午四点都会在学校操场转一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听到他们排练合唱,过来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得知缺少铜管乐器,彭康校长二话没说,不到一个月就给文工团争取了三万元用来购置铜管乐器。“彭康校长为我们建构的这种传统大学的文化氛围,是无价之宝。”朱渊澄说。

西迁精神对朱渊澄影响颇深。他认为,爱国与奉献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他说,交大人始终把国家的发展放在首位。当年西迁的老师们不顾个人生活的种种困难,响应国家号召,正是因为心中有国。也正是他们忘我地付出与奉献,坚持战斗在教学科研一线,才使交大学子有了扎实基础和专业技能。老师们身上爱国奉献的西迁精神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们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时自觉地传承着交大的西迁精神和文化传统。

退休以后,朱渊澄七十多岁还出版了四五本著作,他动情地说,“我能在年轻的时候进入交大,并能够迁到西安来,这是非常宝贵且值得骄傲的经历,感谢母校,祝福母校永远年青。”

周叙元:当历史与今天重叠

1955年,周叙元作为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带着亲戚朋友的期望来到交大求学,一年级刚上完,就响应号召西迁到古城西安。

“当时坐在西迁的专列上特别兴奋,想着要支援大西北,想着自己小小年纪就能为国家做贡献,心里特别高兴,”周叙元回忆说,“其实来了以后条件还是很艰苦的,再加上恰逢雨季,到处泥泞。但是大家很快调整过来,投入到学习中,待得时间长了,反而觉得西安比上海还宜居。”

年届八十的周叙元前段时间还参加了“重跑交大西迁路”常州段马拉松接力陪跑,不顾大家劝说跑了两千多米。当年迁校时,周叙元就参加了学生发起的“跑西安”活动,如今“重走”这条年轻时曾走过的“西迁征程”上,时光的剪影一再重叠,周叙元感慨万千,“想起在交大学习的时光,想起亲切的师友,在交大受到的教育让我受益终生,我老了跑不动了,但我一定要把校友送出常州。”这是对母校的浓浓深情,更是对当年西迁历程的重温与致敬。

“西迁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定会在新时代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周叙元说。

苏占山: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西迁精神就是爱党爱国,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1955级机切专业的苏占山校友这样理解西迁精神。

作为码头工人的孩子,苏占山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考入交大后,一直享受着国家助学金。他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这样一个贫苦的孩子是不可能考进交大的。所以当年国家号召建设大西北,苏占山义无反顾。

初到西安,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但这并没有打消大家的积极性,相反,交大师生更是斗志昂扬,为学校建设倾心付出,毫无怨言。在交大学习5年,他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知识的能力。想起当年毕业工作时,单位要求他这个只学了8个月日语的人冲上去当日语翻译,苏占山不禁笑了起来。“但我一定要冲上去,因为我是交大人,交大人就应该具备这种能力。”

此次回到西安,苏占山非常开心的一件事儿是见到了自己当年的老师马知恩教授。“没想到我一个80岁的学子回到学校还能见到当年年轻的老师。”

“西迁精神是引领交大人前进的旗帜,希望校友们继续努力,勤勤恳恳,同学们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担当出力。”苏占山说。

文字:石 桥 于之云 校报记者团 韩 红 韩亚楠 通讯社 张小娟
图片:王毓安 曲浩然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