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校史故事365】172 解放初交大科研工作二三事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09-26 18:39 浏览量:

1950年以后,交大教学秩序恢复到正常状态。除了日常教学,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科研工作。由于西方世界的封锁,很多先进的器材进不了中国。在医疗行业当中,最大的困难是X光机。X光管是有一定寿命的,烧坏以后市场上买不到,就无法补充,因此,当时的医疗器械公司希望交大能研究制造中国人自己的X光管。这个工作不是电机系电信组一家能承担的。我们的教授当中对真空管比较熟悉的是沈尚贤教授,但是牵涉到真空系统中一些更复杂的工艺,应当说物理系比我们更能解决。所以,这个科研组是跨系成立的,由当时物理系的周同庆教授主持,沈尚贤教授负责一些实际的工作,参加科研组的物理系方面的青年教师方俊鑫、华中一、顾元壮,还吸收了一位原来在医疗器械玻璃仪器厂的学徒蔡祖泉,他是吹玻璃的,因为做X光管就要把玻璃吹出灯泡的形状来。但是X光管的阳极要承受很大的热量,不能简单地封在玻璃里面,而要把玻璃和金属铜封接在一起。这个特殊的技术,在周同庆教授的指导下,吸收很好学的青年工人蔡祖泉来研制,苦练玻璃的封接技术。我们电机系也开始研究,从普通的真空泵到汞蒸气的扩散泵,一直到后来用油的扩散泵,X光管要做到10-6那样高的真空,不是一般的抽气机器可以达到的,在此工程中培养了好多人才。

我们电信组承担的工作就是做一个感应加热器。在沈尚贤教授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一台一千瓦的感应加热器,实验室原来有一台介质加热器可以作为参考。介质加热是用非常高的频率加热非导体,而感应加热器是要加热金属,和现在的电磁炉的原理一样。把玻璃泡内金属阳极加热到很高的温度,把金属的气体排出来同时再抽真空。这个所谓感应加热器,可以说是全部用市面上订做或者买到的材料,里边所有的零件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所用的电子管都是解放前夕美军的备用器材。这个仪器达到一千瓦的功率,应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仪器,曾经生产出一两个X光管。后来苏联支援,这个工作就变成一个纯粹的科研了。

当时社会上要求我们做的一些科研工作,除了X光管以外,医疗方面还是比较多的。1950年下半年,上海最有名的一家妇产科医院,用来做放疗的一个有镭的治疗针突然丢失,这种镭元素的放射性很强,对人体伤害比较严重,为了防止发生事故,一定要找到这一镭针。医院找到物理系,物理系又找到我们电信组来帮忙。因为当时做放射性测量的仪器是很复杂而庞大的,摆在桌子上不能够移动,要求找们做一套能够移动的。当然并不是像现在那样拿在手上就可以用,而是可以放在小推车上的一套仪器。我们从做电源开始,拼凑成一套可移动的放射性探测仪器。带着这套探测放射性金属的仪器在医院寻找那根金属针中的镭。推着车子到处找,听它发出的响声,逐间逐间病房地寻找。在病房等地方响声都不明显,最后走到一个医院洗涤使用过纱布的水槽附近,突然仪器的探测反应非常强烈,终于在医院洗涤槽里边的砖头缝里发现了镭针。这又是电信组在解放后研究工作当中的一个贡献。

注:全文摘自《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一)(待出版)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