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420讲在主A204开讲。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永平教授带来“臊子面文化传统论”的主题讲座。岐山臊子面掌门人永丰面馆CEO魏永丰先生到场。
臊子面是丝绸之路沿线,关中-天水文化带上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面食。有关臊子面的形成概括起来有“长寿面”、“嫂子面”、“斩蛟龙制作臊子”、“竣余”仪式等四种说法。李永平教授从对文献和田野两个方面的考察认为,臊子面起源于周代,前两种说法属于后人的讹传。早在岐山志里就有记载:臊子面又叫“蛟汤面”。“斩蛟龙”、“竣余”仪式两种说法分别揭示了臊子面历史真相的一个方面。
早期民间故事、神话中英雄屠龙叙事母题背后,隐藏的是人类面对灾异的“受迫害的想象”和替罪羊机制,龙成为“公共替罪羊”。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可以理解为史前人类在祭祀活动中对危害自身生存和农业丰产的各种水生动物的“祭坛想象集合体”。斩杀恶龙祭天的英雄叙事,世俗化为后世以田猎形式获取动物的祭祀活动。在周代,诸侯在重大祭祀活动结束后,向大臣赏赐脤膰礼,对脤膰祭肉的享食是臊子面之核心。
关于制作臊子面的食材,李永平教授认为,从文献和考古两方面的材料看,面食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在这之前已经具备并走向成熟。把臊子掺入当时非常珍贵的祭祀用小麦面食中,使尽可能多的人分享到天子或诸侯所赐的胙肉。得到神灵的庇护是臊子面的文化传统所在。臊子面的食用在人类学上就是吃圣餐。臊子面食用的文化传统背后是来自宗教信仰的支配力量。
讲座最后,李永平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以下余论:周人的政治权利,抟筹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形成了“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和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奠定了华夏三千年来历史文化的主旨,“岐山臊子面”及其文化传统,就是岐周时代的一个背影,相比之下,一个主轴的政治力量殷商,却未能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博士生导师,美国麻州波士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陕西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