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难忘的暑期,作为崇实书院的红色寻访队,我们一行7人踏入了革命圣地——延安。
从炎热的西安赶来,被延安的濛濛细雨所吸引。四周环山,本以为宛似南方的丘陵小城,秀丽婉约,然而,面对一排排黄土垒成的窑洞和环山中灰蒙蒙错落分布的城市,这里仍是饱经沧桑的延安。
北方的粗犷,沉浸在黄土与群山中。
从火车站出来,革命精神像是一股春风,遍及了整个延安城。从“延安市党校”的巨大展板走来,我们步入了狭小的延安城。一进延安城,熙熙攘攘的人群,毫无规章的交通使我们有些泄气。然而,随处可见的延安精神宣传、淳朴善良的当地居民又让我们看到希望,希望在这个革命摇篮里汲取什么。

小队在宝塔山
我们一行人先去了宝塔山,山不算高,说笑地走着十分钟便到。九层44米高的宝塔耸立在山上,随着风雨的侵蚀变得有些倾斜没落了。摩肩擦踵的游客在塔周边观望,有穿着红军的服装拍照的,有在塔前一起合影的,更有骑在马雕像的。一切都在动着,唯有塔与山不动,他们见证了那个岁月,见证了那个历史,更见了过去和现在一样的濛濛细雨。前面鲜红的党旗,依旧那么鲜活蓬勃。我们走下山,谈着所见所闻。而身后的宝塔山,默默不语,依旧浸入细雨薄雾中。
延安革命纪念馆可以说是延安的缩影。一楼大厅革命先辈的集体雕像让我们肃然起敬。二楼是一个环形展厅,从延安开始一直到解放的胜利,各种图片、人物雕像以及还原的新商品市场,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贺龙用过的钢笔,漆黑的表面开始掉漆了,它静静卧在展柜前,曾经和主人一样挥斥方遒,在粗糙的马兰纸上戎马一生。故人已去,它奔波了一身,吸吐了多少墨水,那是贺将军的心血!它化作历史,尘封在柜子里,任凭外面多么喧闹,它只属于那个跋涉艰难的土黄纸时期。好像《春风十里》那样,把“停不下来的言语变成秘密,关上了门”。秘密,属于它和那段历史。

小队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杨家岭,可以说是党升腾时期的见证。“胜利的大会”七大,就在这里举行。后面一排排低矮的窑洞,便是毛主席、朱德等人的住址。零零散落的石凳石桌,是运筹帷幄的指挥所,也是黄昏下下棋会友的客厅。瓜果林立、青藤缠绕的菜园子,让我想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果蔬依旧那么新鲜,而那些青春激扬的人呢?刚参观完低矮简朴的毛主席旧居,我们便被一阵鼓声吸引。带着红色头巾的陕北汉子,在舞台上尽情的扭动着,像一团火焰,照亮了已经暗淡的杨家岭。挥动双手的鼓槌,前后伴着灵动的脚步,他们正反打着腰鼓,尘土飞扬,把我带入了那个安塞腰鼓飞腾的世界。他们是农闲赶来的农民,想为传统文化做点贡献。望着人们的纸币像雪花一样飘入收款箱,我明白,他们不是为钱财而来,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心中的余热。黄土高原,屹立着一座座平凡却伟大的丰碑!

安塞腰鼓
延安,一座狭小却又伟大的城市。以其南泥湾、白求恩等精神滋养了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当之无愧是民族精神的拓荒者。临别的前一晚久久不能入眠,清晨看着鱼肚白下的延安山丘,脑子里浮现出那个战火动乱的年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领袖,可以在环山里深思,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一支多么强大的队伍,“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又再次谱写。我思考几天的得与失,生活在浮躁的年代,未免被名利的敌人所击败,然而只要有这不语的群山,像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豁达,注定是一个新的开始。
俯瞰延安,延河已经失去奔涌咆哮的热情,宽阔的河床承载着只是厚厚的黄土与泥沙。那个艰苦岁月里不畏前进的年代呢?都随着细流向远处淌去。“一江春水向东流”未免显得有些江南水乡似的孱弱,这里却是壮阔凯歌后的尾声,余音袅袅,不舍昼夜。四周的大山还是沉默不语,高耸的楼房,逐步侵蚀延安的腹地;川流不息的人群,每天奔走在祖国大地,每个延安人脚步踏入异地,便是延安精神的一次掷地有声。延安精神,会因延安这里可爱的人们永远不息!

延安俯瞰图
延安,精神的拓荒者。慢慢的,整个华夏,变成了一个精神富饶、民主文明的一方沃土。
我并没有汲取到什么,却汲取了一切,一个足以让我饱足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