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前身——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内迁陕西88周年。八十八载风雨兼程的峥嵘岁月,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更是中国现代医学在战火中扎根西北、服务国家的真实写照。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守医学教育的火种,奠基并发展了西北地区的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形成了“兴医强国、艰苦奋斗、精勤育人、救死扶伤”的抗战迁陕精神,谱写了中国现代医学百年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抗战迁陕纪念碑
烽火西迁:医学教育的抗战壮歌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开办的西医高等学府。1937年9月,教育部决定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为基础组建西安临时大学。时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吴祥凤教授立即召集在校教师秘密开会,商讨相关事宜。吴祥凤、蹇先器、徐佐夏、颜守民等教授当场签名宣誓,表示要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为日伪服务,愿赴西安继续办学。
师生们分批撤离北平,有的经天津租界搭乘英国客轮南下,有的绕道上海、南京,还有的徒步穿越封锁线。病理学家徐诵明校长、微生物学家方亮教授等带领师生,冒着被日军抓捕的危险,辗转数千里,历时数月才抵达西安。1937年11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学,医学院暂借西安通济坊民房作为临时校舍,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恢复教学。

1937年,北平石驸马胡同,北平医学院院长吴祥凤召集同仁,与签字来西安的部分同仁合影。

1937年9月,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在西安通济坊创立。

医学院师生翻越秦岭。
1938年3月,因日军进逼风陵渡,西安频遭轰炸,学校决定再次南迁汉中。全校2000余名师生先乘火车至宝鸡,然后徒步翻越秦岭。医学院师生背着简单的行李和教学用品,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历时12天,行程250多公里,最终抵达汉中。这段"千里跋涉赴国难"的壮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感人至深的一页。
尽管如此,医学院仍汇聚了一批医学大家:内科专家吴祥凤、皮肤科创始人蹇先器、药理学权威徐佐夏、儿科专家颜守民、生理学家陈作纪等。他们不仅坚持开设战前的全部课程,还结合战时需要,增设了战伤救护、传染病防治等实用科目。1939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国立西北医学院,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医学院之一。

1939年 国立西北医学院及附设医院
战火中的坚守:兴医强国的使命担当
迁陕后的医学院师生始终心系抗战前线。1937年底,医学院就组织30余人的抗日宣传队,由徐佐夏、王同观教授带队,赴宝鸡、凤县等地宣讲抗战道理,传授防空知识,开展义诊活动。1938年南迁汉中途中,高年级学生组成救护队,随时准备救治伤员。附属医院在战时承担了繁重的医疗任务。医院设病床80张,日门诊量达300人次,设有内、外、妇、儿等完整科室。作为陕南地区唯一的现代化医院,不仅为当地百姓服务,还收治了大量前线伤员。医院还经常组织医疗队下乡巡诊,为偏远地区群众送医送药。

1938年,医学院南迁汉中,租用汉中联立中学教室开展教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医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从未中断。由于实验设备短缺,教师们想方设法自制教具;没有标本,就利用当地资源进行教学;药品匮乏,就研究中草药替代方案。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医学院仍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徐佐夏教授开展了陕南地区药用植物研究;蹇先器教授完成了《皮肤病学》专著;侯宗濂教授在生理学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1938年至1945年间,医学院共培养本科毕业生200余名。这些毕业生大多奔赴抗战前线或后方医疗机构,成为中国战时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当时的毕业生回忆说:“我们不仅学习了医学知识,更深刻理解了医者的社会责任。”

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在坚持办学的同时,医学院师生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组织抗战后援会,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将士募捐棉衣、药品。许多学生秘密加入抗日组织,如卢兴教授就曾弃笔从戎,直接参加抗日部队,后辗转来到西北医学院继续学业。
继往开来: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毛泽东主席接见参加全国医学科学十年规划会议代表时与侯宗濂院长(前右二)握手
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88年来,西安交大医学教育事业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抗战迁陕精神与交大西迁精神一脉相承,激励着新一代医学人。学校医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以服务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以医工交叉为突破点,围绕理、工、医、文4大领域建立了8大平台、30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智库,加速促进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融合,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推进医学前沿研究,构建具有交大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医学教育新体系,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医学学科突破发展,建成一流医学学科,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代代交大医学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以“为生命之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和高水平医疗服务中心,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