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奋进新征程 勇担新使命】>正文
【奋进新征程 勇担新使命】

【奋进新征程 勇担新使命】西安交大:牢记时代使命 勇攀科技高峰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2-05-11 09:13 浏览量: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十三五”以来,西安交通大学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引擎,坚持“四个面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关键技术突破和产教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一条独具西安交大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破解“卡脖子”难题,激发创新源动力

2021年10月6日,《自然》杂志刊发了西安交通大学金明尚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邬剑波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殷亚东教授课题组在催化剂表面应变调控提升铂催化性能方面的重要成果。该成果不仅从根本上探索了应变如何影响铂电催化,还为制造用于可再生能源转换反应的高性能铂催化剂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应用基础研究是瞄准未来10年甚至更长远的前瞻性研究,把握科学发展趋势、确定研究目标很重要。”金明尚介绍,面对这个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的全新领域,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一直坚持相关研究,不断探索、试错、突破。目前,金明尚团队已经在高效铂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尽快应用于燃料电池、电解水产氢产氧等领域,助力国家实施能源战略。

这样的案例在西安交大还有很多。近年来,学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通过强化学术发展顶层设计,推进科研组织模式、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等,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学校科研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批批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和大成果不断涌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基地29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项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参与研制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运行;联合申报的“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IMG_256

“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彭年才教授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实验。

“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学校要坚决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下好‘先手棋’,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校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通过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新时代的交大贡献。

优化建设学科布局,打好“交叉融合”牌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生物交叉团队完成了中国汉族人的单倍型基因组HJ-H1(单倍型1)和HJ-H2(单倍型2)的构建,这一研究成果是完整解析人类全基因组的一次重要补充,为破解人类基因组中的“未竟之地”贡献了中国智慧。

IMG_256

团队构建了中国汉族人的单倍型基因组HJ-H1和HJ-H2,两套单倍型基因组序列的连续性指标contig N50均大于25Mb,是现有最好汉族基因组HX1的3倍以上。

这一团队隶属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2016年3月,学校根据叶凯教授的研究方向“量身定制”,成立了首个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科学家工作室,鼓励其进行基因组信息学和生物医学的前沿交叉研究工作。团队成员拥有大数据挖掘、算法设计、细胞工程、基因组学等多学科领域背景,因学科交叉碰撞融合而不断产生创新火花,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的重要举措。设立科学家工作室,是学校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交叉的一项重要探索。

近年来,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传统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坚持“理科补短强基、工科扩新强优、医科交叉强质、文科经典强用”建设思路,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学科特色建设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截至目前,西安交大共有1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4个学科进入前1‰,1个学科进入前1‱。今年2月,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联合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西安交大8个学科入选,将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一流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屏幕快照 2022-04-11 上午12.36.47

2022年,西安交大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科交叉的推进工作涉及学科规划布局、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成果认定、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人才引进聘用与考核激励等各个方面,也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和协同工作机制作为保障。”副校长别朝红说。

为更好激发学科交叉的内生动力,2018年,西安交大出台了《推进学科交叉的实施办法》,从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统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2021年,学校出台《鼓励学科交叉 进行多学科成果认定的举措(试行)》,发挥好评价考核“指挥棒”作用,充分激发了跨学科科学研究的活力。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构建交叉研究人员双聘机制,鼓励交叉学科以科学家工作室、学术特区、大团队等形式先行先试,开展教师双聘工作。此外,还以干部任职互兼为抓手构建协同机制,理顺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架构,强化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统筹规划,为学科交叉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聚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两链”深度融合新模式

“这种智能吸能凝胶由特质材料制成,具有很强的抗击打能力。”西安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张彦峰向记者介绍着手中的新型材料——如橡皮泥般柔软的新材料被拉扯、搓揉后,能迅速产生应力反应,但当用铁球撞击时,却格外“抗揍”。

作为秦创原春种基金001号项目,张彦峰团队与陕西宝轮实业有限公司“牵手”,共同孵化“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目前产品已经完成了设计验证,正准备产业化推向市场,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冰雪运动服装等场景。

这是学校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的一个缩影。西安交大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秦创原总窗口示范效应,打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围墙”,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路径。通过构建技术转移分中心模式、发挥科技风投基金作用、探索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及全链条服务新模式,重点围绕解决“体制、机制、激励”三个核心问题,进一步盘活科创资源,服务“两链”深度融合,驱动科研成果转化,打造新型融合“生态圈”。

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征集可转化科技成果1100余项,梳理专利及非专利存量技术成果2万余项,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学成果清单;为促进科技成果在陕就地转化,已定向为西咸新区春种基金推出种子项目264项,其中已通过基金投决128项,累计融资1.1亿元。成功组建一支44人的职业化科技经纪人队伍,成为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核心力量;积极推进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运营工作,创新“飞地孵化”模式,务实深化校地合作,实现优质创新资源集聚,推动“政产学研用”进一步深度融合。

在这个创新高地上,西安交大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含金量高、含新量高的科创项目和科创企业正不断“破土而生”,加速成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要开拓视野、创新突破、精细管理、引领未来,坚持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依托,发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总窗口作用,探索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创新模式,在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贡献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卢建军说。

文字:宣传部 科研院 学科办 技术转移中心
图片:相关单位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