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华章·向西而歌”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宪梓堂举行。
秦岭巍巍,见证初心;渭水泱泱,激荡新时代青春潮涌。9月24日,“青春华章·向西而歌”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宪梓堂举行。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总工会、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安交通大学主办,中国青年网、陕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陕西省青年新媒体协会承办。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青年扎根西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导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跨越时空,重温西迁岁月
活动以“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为纽带,串联起老一辈的奋斗史诗与新时代青年的逐梦征程。活动伊始播放了一部名为《青春向西而歌》的宣传片,帧帧画面回溯着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到西安的壮阔历程,将西迁精神深深镌刻在现场每一位观众心中。
“1956年的列车即将进站,请准备好三样行李:求实之心、报国之志、开拓之勇!”伴随着清脆的火车鸣笛声,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式开启。借助AI技术,西安交大老校长彭康“现身”活动现场,与新时代西安交大人畅谈西迁往事与时代变迁。
西安交大学子王笑溪手持珍贵史料,以“一封封信笺里的西迁记忆”为主题,循着笔墨痕迹,将当年西迁的峥嵘岁月娓娓诉说。

《书信中的西迁印记》情景讲述环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西部作为我国的战略要地和稳固的后方,其建设发展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为配合“一五”计划中工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方针,交大师生踏上了西迁创业之路。
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彭康在校务委员会上通报了这一消息,旋即亲赴西安勘察校址;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学生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车。一张张粉色的乘车证,是交大西迁的历史见证,上面“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迈宣言,凝聚着那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王笑溪还分享了西迁路上的动人爱情故事:1955 年,交大俄语教师周淼冬致信未婚妻徐婉珠,邀请她一同扎根大西北,这对恋人最终携手奉献西部半个多世纪;多相流热物理学科奠基人陈学俊院士与夫人袁旦庆教授,捐出上海房产,举家西迁。正是这样一群“舍小家为大家”的西迁人,谱写了一首爱国奋斗的赞歌。
2017年,西安交大十五位老教授怀着难以平复的激动之情,提笔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他们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多年来扎根西部投身教育事业的体会。一封简短的信,背后是几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更承载了他们一生奉献西部、无愧时代的深厚情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并深刻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时光荏苒,近70年过去了,西迁精神深植于每一位西安交大学子心中。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人,其中半数以上留在中西部工作,众多院士亦扎根于此,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更令人动容的是,西迁精神的种子已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2019 年,西安交大学生微宣讲团在云南施甸县雷打树小学宣讲结束后,一位缅甸籍布朗族小姑娘追出几百米,递上一封简短却真挚的信:“老师姐姐,您让我们懂得这么多知识,了解了西迁精神,我一定也会好好学习,长大像你一样帮助更多的人。”这封信,正是西迁精神跨越山海、薪火相传的见证。
赓续“西迁精神”,青春向西而歌
“当年从麦浪里起步的交大人,脚步又延伸到了何处呢?”“彭康校长”的疑问,在新一代交大人的分享中找到了答案。

《探宇铸芯,青春报国》主题分享。
谈到西迁精神,最让西安交通大学2009级工程力学专业校友、西安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责任设计师王预然动容的便是那份艰苦创业的精神。如今的王预然深耕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领域,用“啃硬骨头”的精神攻克技术难关。活动现场,王预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攻关故事,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国固体动力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白手起家,面对技术封锁,硬是凭着不服输的韧劲,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固体动力事业有了自己的‘根’。作为西迁精神的传人,我们不仅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更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魏上杰,则将目光投向高端电路设计的研究。小到日常电子设备,大到航天卫星、工业系统,都离不开核心芯片的支撑。可高端芯片领域长期面临技术壁垒,一直是攻关的重点。魏上杰学的集成电路工程,刚好能跟这些“卡脖子”难题“对上焦”。面对缺乏成熟参考方案的困境,他与团队没有退缩,创新提出全新方案,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认可,在完成发明专利申报后,已成功实现技术转化。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孙建永带来“筑牢数学根基,赋能强国伟业”主题分享。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孙建永代表刚获得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的数学与数学技术团队,以“筑牢数学根基,赋能强国伟业”为主题分享故事。团队首创了“数学技术”理念,突破了数学纯理论研究的范式,将数学作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推动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核心引擎,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之路,真正让数学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生产力。“我们团队力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矢志科技报国的奉献者、崇高师德师风的引领者、爱国奋斗精神的践行者!”孙建永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各自领域深耕不辍、锐意创新的西安交大人,用一次次攻坚克难的实践、一个个突破技术边界的成果,为在场青年学子上了一堂鲜活而深刻的“知行合一”西迁精神传承课。
活动现场,身着戎装走过长安街的九三阅兵受阅队员,分享了自己在阅兵场上的难忘时刻。他们整齐的步伐、坚定的眼神、豪迈的气势,让在场学子感受到精神的传承、力量的凝聚。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岳松带来主题演讲。
这份精神的火种在现场悄然传递。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岳松围绕“如何让精神真正走进青年心里、融入青年行动”主题,与在场青年学子进行了探讨。他强调,西迁精神等宝贵精神的传承,绝不能止于“知道”,不能只停留在了解历史、背诵概念的层面,更要转化为可感知、能践行的行动力量。青春和奋斗,不是台上一段段十分钟的展示,而是应该成为渗透到工作学习各场景中的日常气质。唯有不止用纸面的背记,而且用行动的翻译,才能将抗战精神、西迁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从展板上的“价值水位”,推进为全场景中的“素质海拔”。
薪火永相传,启航新征程
交大西迁博物馆作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对青少年群体有着深远影响。活动当天,西安交大附中与附小的同学们也走进西安交大,实地感受西迁精神的独特魅力。

西安交大附中与附小的同学们来到活动现场,向“彭康校长”汇报。
“彭康爷爷,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了陈旧的打字机和发黄的信纸,你们来是为了种‘知识的种子’,我觉得您可真酷。”“我们要学钱学森爷爷造火箭、学黄旭华爷爷造潜艇!”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话语,让在场所有人感受到西迁精神的传承力量。“彭康校长”欣慰回应:“一言为定!期待你们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青春许国》共许青春宣言。
随后,七位西安交大学子依次上台,用铿锵有力的声音立下铮铮宣言:“胸怀‘国之大者’,传承西迁精神,将个人理想熔铸于西部发展的时代经纬”“在乡村振兴大舞台、生态保护第一线、科技创新最前沿,书写无愧于历史的奋斗答卷”……激昂的誓言回荡现场,既是新时代青年对历史的深情回应,更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

参会嘉宾共同启动活动。
“5、4、3、2、1——启动!”活动尾声,随着一声令下,象征着西迁精神传承与新时代征程开启的“前进号”列车正式鸣笛,驶向充满希望的未来。“下一站,就看你们的了!”“彭康校长”的殷殷嘱托,化作新时代青年“脚踏泥土、丈量初心”的行动号角。
活动外场,“时光邮局”的邮筒封存下百余封青春理想。西安交大学子通过手写明信片、录制“时光胶囊”短视频,向毕业后的自己许下“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约定。
这场青春之约更跨越山海。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线上联动,学子们纷纷表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青年,因西迁精神产生深度共鸣,共同奏响“青春报国”的时代强音。
当“前进号”列车的汽笛声回荡在秦岭脚下,“青春华章·向西而歌”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正式启动。西迁精神的传承从未止步,一代代交大人、一代代中国青年,正以 “胡杨林般扎根” 的姿态,让西迁精神在广袤西部热土上生生不息,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这是对西迁先辈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最好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