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訾艳阳与西安交大的缘分已逾三十载。1989年考入机械工程系后,他师从我国故障诊断领域先驱何正嘉教授,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院装备智能诊断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西安市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等职。他始终以“交大教师”为首要身份和事业重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6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师道传承:三代薪火照“嘉门”

訾艳阳师从何正嘉教授,深受先生影响,师门微信群以“嘉门正道”命名,寄托对师道门风的传承和发扬。他始终践行“明德精学,笃行自强”的所训,将何正嘉教授提出的“为世、为道、为人、为德、为师、为学、为研”等“七为”精神贯穿于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三十余载践行不渝,与团队教师一起,把装备智能诊断与控制研究所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精勤求学、敢为人先、为国铸器之地。
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显巧思
在本科教学中,訾艳阳善于将信号分析等专业领域的深奥原理与生活场景结合,把枯燥的公式转化为易懂的案例,让课堂兼具严谨性、启发性、趣味性。学生评价他的课堂“严谨中不失活泼,深奥处总能讲透,科学中蕴含生动”。


他主讲的研究生课程《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入选第三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授课中,他融合思政内涵于专业知识,讲解航天航空等大国重器装备故障诊断典型案例时,将自主创新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自然地联结起来,阐释家国情怀的精髓;剖析传统算法时,融入“忠、善、孝、义”等传统文化理念和情感资源。他常与同事交流:“课程思政并非附加标签,专业知识的探究本身就承载着工程价值引领——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让技术进步服务于国富民强”。
科研育人:双向思维筑根基
“行是知之始,知为行之成。”这是訾艳阳培养研究生的价值理念之一。他注重引导学生避免陷入纯理论误区,强调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协同培养。“科研遇阻时,不妨先审视你的思维是否跟上?”他明确两类思维的培养要点:科学思维需具备怀疑精神、观察能力、逻辑推理和实证精神;工程思维则需强化系统理念、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省部级奖和多项高水平学术成果,并在航天、高铁、船舶、增材制造等国家战略领域攻克了多项装备诊断工程难题,实现了科研成果与国家需求的优势结合,践行了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高端装备和大地上的社会责任。学生评价:“訾老师从不急于催赶论文,总强调‘先解决问题,论文自会水到渠成’,跟着他做科研,方向清晰且踏实。”
大教育观:基础-高等-硕博教育贯通培养育英才

訾艳阳先后在学校学生处副处长、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招生办主任等岗位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现为交大附中校长。在跨界多元的工作经历中,探索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硕博培养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学习共同体”“差异教学”“浸润式生涯体验教育”等理念引入基础教育,创办了交大附中钱学森班、英才部少年班,主持编写了《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思维方法导论》《积极心理学与人格塑造》《综合创新实践》等钱学森班“3+1”特色课程和《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社会的主人》等生涯教育读本,提升青少年科学的学习自驱力、科学思维品质和自主创新能力。他认为:“教育是连贯的体系,各学段如同一枚枚珠子,需以‘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培育学生、成就学生’为线串联,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从业者要双向学习借鉴,打造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育人链条,方能形成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合力。”
师者仁心:亦师亦父暖桃李

尽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事务繁重,訾艳阳始终将学生培养放在首位。他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与生活状况,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会主动协助申请补助、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对遇到困惑的学生,常耐心开导,给予支持。学生们称他为“师父”,既敬其为师的严谨,亦爱其如父的关怀。“身为老师,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看到学生们事业有成、生活顺遂。”这是他常说的话,也是他三十载育人路上的如磐初心。
从学子到师者,訾艳阳在交大的三十余年,让“嘉门正道”的师道薪火不断传承。他身上既有屈梁生院士、何正嘉先生等前辈的风骨,也彰显着新时代交大教师的使命担当——守讲台、钻科研、育新人,将立德树人的使命融入日常,以行动诠释着一流大学的师者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