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佶煜,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彭康书院核工强基2101班学生,2023-2024学年优秀学生标兵。综合成绩位列专业第一,科研积极进取,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多机互补的流致振动发电集群设计》,为解决深海供电难题贡献力量。曾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奖、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等奖项,并在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凭借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项目斩获特等奖。
信念如炬照征途 初心似磐铸荣光
“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大学阶段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谈到自己的入党动机,化佶煜坦言:“这不仅是因为个人的理想,更因为我深感肩上的责任。”他认为,党员身份不仅能让他有机会参与国家的重大事业,更是他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体现。作为核工程专业的学生,化佶煜从大一开始便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为国家的核事业贡献力量。对于他来说,成为党员是通向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核工程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领域,我希望通过我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对于化佶煜而言,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内化的思想和信念的传承。这份责任,指引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激励着他为国家的核工程事业贡献力量。
学海泛舟开眼界 求知探道筑根基
化佶煜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挑战。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升,弥补不足,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术要求。这种清醒的认识和全力以赴的态度,成为他成长路上的重要驱动力。为此他设计了“一月试验法”:每次设定一个学习目标,投入一个月的时间全力执行,结束后进行反思与调整。“这种方式让我能够持续检查自己的进步,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他深知,只有不断自我评估,才能在提升的过程中更加有效。
化佶煜特别注重根据个人节奏进行学习。他认为:“每个人的目标不同,学习的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盲目跟随他人。”除了课本学习以外,他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讲座和跨学科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入了解核工程领域的最新动态。“基础研究虽然枯燥,但它是学术追求的根基,更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他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积累,不仅能为未来的突破奠定坚实基础,更能帮助他树立对知识深度的追求。
通过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和丰富实践经验,化佶煜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他始终坚信,学习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获取成绩,而是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超越自我。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他向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技艺精研探未知 创新破壁筑未来
科研对于化佶煜来说,同样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从大一开始接触反应堆物理研究开始,他便深知科研的艰难。最初,由于编程基础薄弱,他只能手动从国际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这一过程既繁琐又单调,常常需要他熬夜逐行整理数据。“那时手腕痛得不行,但每当看到导师认可的笑容,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这种“笨方法”似乎慢而低效,但也正是这种方法背后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随着经验的积累,化佶煜逐渐开始领悟到科研的真谛。他的思维逐渐从单纯的任务执行转变为主动思考和探索。从反应堆物理的基础研究到后来对纳米传感领域的深入探讨,他的科研方法逐渐多元化,更加注重数据分析的严谨性和创新思维的运用。“科研不一定总是光鲜亮丽,它更多的是在一次次失败和修正中寻找到突破的契机。”化佶煜说,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积累,逐渐成就了他的科研之路。
导师对科研的严谨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化佶煜。在每一次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的修改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科研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短期的成果,更在于对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与积累的深刻理解。“科研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不仅要追求结果,更要尊重过程中的每一步。”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也成为他科研实践中的座右铭。化佶煜将这一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每一项实验和研究中,无论是在文献查阅、数据分析,还是在理论建构上,他都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力求每一项工作都符合最高标准。
从党组织的培养,到学术的追求,再到科研的探索,化佶煜通过自己的脚步诠释了青春的力量和梦想的坚持。“本科阶段的积累或许微小,但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的突破奠定基础。”化佶煜深知,自己脚下的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的科研事业铺路,无论未来面临怎样的挑战,他都会继续以坚韧的姿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