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学习教育,培育国防文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养”。高校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高校学生的国防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课程教学、学科实践、宣传活动的高校国防教育新体系建设,对于实现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目标,提升学生国防素养,实现高校国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构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学习体系
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渠道,在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培养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扩展、更新,构建由军事理论必修课、国防军事选修课、国防教育线上课组成的课程体系,扎实做好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一是整合军事必修课资源,理清教学主线。根据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2019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 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五大部分,教学时数36学时,呈现出时间紧、内容多的特点。因此,需要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整合传统资源,理清教学主线。加强统筹谋划,强化研究规划,挖掘、整理、重组、优化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历史资源、红色资源。通过整合历史资源,以中国国防历史发展为主线,编写出版课程教材、开发系列教学课件等形式,帮助引导学生明晰“什么是国防”“国防建设的重要性”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线,以制作教学微视频、编写教学案例、设计闯关题库等形式,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不断强化学生的爱国强军情怀。
二是扩展军事选修课资源,深化教学内容。军事选修课作为高校军事理论必修课的有机辅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教学内容上发挥重要作用。拓展专业资源,开设“中外军事思想”“大国兵器”“国家安全问题透视”“当代武器装备”“世界军事形势”“孙子兵法”等专题课程,将国防和军队建设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问题讲深讲透,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思考军事理论问题,不断提升国防理论素养。师资力量强弱直接决定了国防教育课程质量的高低。拓展教师队伍资源,加强校际合作,邀请校外知名专家进行辅导授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国防教育师资库,增强相关教育领域的拓展性和衔接性,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三是更新线上课资源,丰富教学载体。国防教育线上课程能够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深度融合,实现教育内容快速更新,对军事理论课程与国防军事选修课程形成有效补充,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慕课、数字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微课等线上平台,不断更新历史影像资源、访谈资源、档案资源等等,通过云端、在线、远程等形式,针对学生兴趣点生成科学的课程方案,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实现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的自主学习、常态化学习。
二、增强多方协同,完善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国防实践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战线,在促进学生掌握现代军事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磨炼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军队、政府、校内师生的多方协同,完善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组成的国防教育学科实践体系,锻造学生能力本领,激发学生挺膺担当。
一是加强军地协同,提升军事技能训练质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天数不少于14天。因此应把军训科目训全、质量训高。例如:聘请军队高素质承训教官团队,将军事训练好方法、好作风带进高校,推动军事训练改革实践,塑造融合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心理训练、作风训练效果。不定期组织学生“进军营”“进边关”“进哨所”,就地开展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在浓厚的军营氛围中深化纪律条令条例的理解,引导学生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令行禁止的过硬作风。高校会同驻地部队开展实战化徒步行军、野外生存等训练,通过设置应急场景、举行战地仪式、传唱战地歌曲等形式,培育学生顽强拼搏的战斗意识、团结奋进的战斗心理,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是加强政府部门协同,扩展第二课堂平台。加强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等政府部门协同,帮助引导高校学生将军事理论课知识运用到第二课堂实践中。例如,完善交流机制,退役军人事务部可组织开展社会调研、国防志愿者活动、退役军人公益服务活动等,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国防事件、认识国防人物,深入了解国防事件的发展过程、国防人物的成长历程,塑造学生正确的国防观;加大宣传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好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在历史遗址、纪念馆等地精心组织公祭、升旗等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抒发活动感悟与体会,引导学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增强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是加强师生协同,确保校内经常性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明确规定,国防教育“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扎实开展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例如,组建校内学生国防社团,在专职军事教师、军队承训教官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社团活动;通过不定期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演讲比赛、国防文艺汇演、国防体育比赛、国防技能竞赛比武、国防英模事迹宣讲、国防主题电影展映等趣味性强的国防教育活动,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奖励,组织座谈讨论,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防素养。
三、发挥信息优势,优化高校国防教育宣传引导体系
宣传活动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窗口,在强化学生对国防安全形势的关注与理解,激发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通过对信息进行传播、加工、评价、智能化处理,适应不同信息载体的传播需要,优化国防教育公众视频号、讲座宣讲、校内媒体报道组成的国防教育宣传体系,为信息化条件下国防教育宣传注入新活力,有利于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国防氛围,确保国防教育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一是通过多模块信息产出,丰富传统媒体报道内容。校内传统媒体可围绕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事件等进行生动形象、喜闻乐见、易懂易记的宣传报道,丰富宣传内容,让学生直观感知新时代国防建设成就,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注度;紧密贴合当下军事热点、安全形势,针对强军楷模、国防故事、政策法规等推出专题专栏、新闻报道、评论解读,拓宽宣传深度,激发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以此强化高校国防教育舆论阵地;针对国防教育的特色做法、实践经验、典型案例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人和事自主创作优秀的国防教育作品,在校内进行滚动式报道,增强宣传频度,提高国防教育信息的议程设置能力,增强国防教育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
二是通过实时信息交互,加强融媒体内容精准化推送。新兴技术可以有效打破时空限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抓住“正在发生的”、学生们“正在关心的”,积极回应和解答学生的关切和疑惑。不定期开展国防教育讲座宣讲,并在国防教育融媒体上进行直播推送,增强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通过国防教育“数字人”进行最新国防时事播报和分析评论,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宣传主题和板块进行实时推送,帮助学生实现“处处可学,时时可学”;通过线上助手为学生提供精准化的互动式信息服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国防素养自我强化、自我提升。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 李科)
本文原载于《国防》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