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大夫肖教授”这句话出自一位儿童患者之口。该女孩是一位聪颖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不满6岁的样子,因病所扰,时断时续地在接受学龄前教育。记不清在哪次化疗期间,这个古灵精怪、狡黠调皮的小女孩带着满病房的住院患儿像背儿歌或者念唐诗那样跳着笑着一起喊:“肖教授,肖教授,儿科大夫肖教授。”场面热烈得几近“失控”。此后,这种场景及其相似版或缩减版便常在儿科病区二楼上演。每当此时,肖教授总是笑盈盈地出现,弯下腰和蔼可亲地以捧脸、发糖、摸头等方式使孩子们安静下来,以免影响病区的秩序。至于在这些孩子心里是如何理解“教授”这个专有职称名词的实际意思或者是如何得知一位姓肖的医师是个“教授”,已经无从考证或者无须深究。我想大抵上是一些有心眼的慢性病儿童听到他们父母对这位姓肖医师的尊称罢了。
其实不能单纯意义地说是尊称,因为肖教授的确是教授。“儿科大夫肖教授”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儿童病院副院长、儿科学系主任、全国小儿血液及内分泌疾病知名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儿科主任医师肖延风教授。在肖教授各种各样的学术任职或者社会兼职称谓中,她最看重的也是她从事时间最长并且倾注她绝大部分心血和精力的称谓就只是那两个:教师和医师。按这位临床技术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的儿科学系掌舵人底气和地气十足的原话来说,就是“老师”和“大夫”。
作为老师,肖延风对学生既是严格要求又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在儿科实习过的医学生都知道,要是提到劳动纪律,肖主任可是眼中容不下半粒沙子。只要晨交班时间一到,她立马点名查核实习医生到岗情况。如果有人不到,她一定刨根问底地弄清楚。她要求请假者必须要有带教老师及教务部签署的请假条,事假者必须事关重大、理由充分;病假者必须有诊断证明和就诊记录。一次,有位学生未按时到岗参加交班并且谎称事先已经因病请假,肖主任立刻深入仔细地“盘问”实习组长,弄清详情后,她立刻亲自给这位迟到的学生打电话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到岗。交班、查房结束后,在集体办公室,全体实习医生和许多带教老师现场亲睹了这位组长和迟到的同学接受肖主任严肃认真而又语重心长的职业“再教育”。说到对学生的关心呵护,我们更是体会深刻。2018年10月的某一天,有位值班的女生突然生病发热,肖主任获知情况后,立刻通知实习组长调换其他学生顶替。谁知这位要强的女生执意要求继续值班,肖主任知道后放心不下,立刻赶回病房看望这位学生,在了解她的病症和表现后,肖主任起身要亲自给这位可爱的学生去买药,一旁的青年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刚要拔腿冲向药房的时候,肖主任一把拉住并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钱塞进了这位教师的手中……最后,在尊重这位同学意见的同时,她详细周密地安排了各种预案,并向值班带教老师再三嘱咐关心留意值班同学情况。事后我们才知道,肖主任安排完各种事项后并未回家,她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深夜里从她办公室窗棂间透出的那一缕灯光分明是她对学生安全的深深守候。
作为医生,肖延风对患儿总是发自肺腑的关爱,对患儿家长总是事无巨细的帮扶。全科人尽皆知的一个有关肖主任的“秘密”——“周三主任不喝水!”原来,周三全天肖主任出专科门诊,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的患儿及其家长早已把她的诊室围得水泄不通。为了多看几个病人,她根本顾不上喝水;尽管不断详细耐心的病情解释早已经使她口干舌燥,但她自己的确也“不敢”喝水,因为不喝水就不用上洗手间,这节约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多看一个或二个病人!很多人根本挂不到她的专家号,只要有家长央求,肖主任总是尽可能临时加号满足患者所需,所以她上午的下班时间常常在下午1点左右,致使她常年下班后吃饭、上洗手间及休息加起来时间不满半小时!因为下午门诊的开诊时间是1点30分,如果下午开诊时间延后,当天从郊县赶来就诊的患者就可能难以在当天返回家中。
儿科的青年医师非常喜欢观摩肖主任与住院患儿家长交流病情,这种原本在低年资医师眼中严肃沉重、避犹不及的医疗环节总是被肖主任恰如其分地处理成医患双方亲密无间、同舟共济的“交心会”。肖主任会把高深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各行各业家长都能听得懂的通俗性语言,交流时她一边和蔼可亲地看着家长沟通病情,一边重点突出地在纸张上标注要点:家长是农民,检查方案就被比喻成麦田果园、农药化肥;家长是干部,发病机制就被演绎成开会出差、规章制度;家长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治疗用药就转变成油盐酱醋、米面糖茶……大家不但听得清晰明白,而且气氛融融泄泄,就像一家人在一起共同商量办件事那么和谐。当然,低年资医师在学习和“享受”这种教科书上没有的医患沟通技巧的同时,总是惦记和“觊觎”她手中那张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画图表等填得满满当当的书写纸。一旦到手,兴高采烈,如获至宝。不仅如此,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她总是要求青年医师要主动陪同患儿做化验检查、熟悉病房环境、了解家长心声、安抚患儿情绪。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全方位服务患儿,肖主任对自己主管的患者中谁家经济困难、哪对夫妻不合、谁家路途遥远、哪个家长工作繁忙等情况都了如指掌。难得的闲暇时间也总是被她用于知识讲座、科普宣传、健康指导等公益活动,有时她甚至亲自求助各种媒体及社会慈善组织为经济困难的患儿募集筹措治病善款资金,当然自掏腰包周济困难家长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在很多长辈、平辈和晚辈同事和学生眼里,她更像是拓荒者。其实她就是临床专业拓展的拓荒者,是科学研究深入的拓荒者,更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拓荒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硬件条件所限,科室里曾经辉煌的儿科血液事业不断萎缩,濒临灭亡。当历史传承到肖延风教授这一代时,已经成了事实性的一个人的团队,除了她自己,血液专业组再别无他人。在这种极端困苦、希望渺茫的艰苦岁月里,肖教授正是凭借着对该专业的满腔热情和建功立业的顽强意志,毅然决然地在荆棘满布的荒原中以踏石留痕的勇气生生开辟出一条儿科血液专业的重生之路和复兴之路。岁月一年年走过,芳华一点点逝去,白发一丝丝增多;可是,血液专业组的病人床位越来越多、病源质量越来越高、团队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影响越来越广……如果说儿科血液专业的复兴是筚路蓝缕的重生之路,那么,聚气凝神、艰苦卓绝的儿科内分泌专业组建更是值得敬仰的、从无到有、从微至强的创业之路。凭借敏锐的学科发展洞察力,肖延风教授在很多年以前就准确地预测出儿童疾病谱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方向,在大家还不看好的时候,肖教授和她的团队就往来奔波在学校社区,埋头苦干在实验室里,熬夜奋斗在电脑屏幕前……现在,那些来自四面八方、规模庞大的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患儿就是对肖教授及其团队最高的认可和褒奖。儿科内分泌专业的创业之路带来的不仅是临床专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促进了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肖教授及其团队已经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丰硕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外权威杂志发表并被SCI收录,良好的专业发展使儿科内分泌专业在西北乃至全国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肖教授本人也在全国专业性学会担任重要职务。
作为学科系掌舵人,她也一视同仁地重视其他专业乃至亚专业的发展。这些年来,神经专业、呼吸专业、新生儿专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只要是有利于学科和专业发展的事,她无一例外地奔走协助;只要是有利于团队建设和人员成长的事,她毫不犹豫地身体力行。当长辈同事赞扬她时,她总在思考还有哪些不足;当兄弟单位羡慕她时,她总是在考虑还有哪些发展空间。这就是肖教授,我们的肖主任。用她的话说:“我就是个大夫,做大夫看好病;我就是个老师,当老师教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