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朱大宇,彭康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32班学生,曾获思源奖学金、苏州高新区学子成才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拥有四项科研课题、六篇学术论文、三段志愿服务经历,并凭借其在科研学习、对外交流以及志愿活动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以第二名获评西安交通大学2015-2016学年“优秀学生标兵”称号。
“专注科研,回馈社会,并且乐在其中。”
——朱大宇
做专心踏实的科技工作者
单从成绩看来,朱大宇并非从开始就是专业第一,从思源奖学金到国家奖学金,再到交大唯一的宝钢学生奖学金特等奖,他的大学正是一步一步脚印,稳扎稳打不断进步的日日夜夜。谈到这其中的动力,求知欲是朱大宇本人最推崇的。他希望未来自己“做专心踏实的科技工作者,为科技进步尽个人的一份力”。
“我一直以来很享受探究的快乐,对课本和生活总喜欢多问问为什么。太深的思绪虽然能带来很多困扰,但这和最终找到答案的快乐相比不值一提。我热心自然科学,因为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能给人以美感,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也让我非常兴奋。”因此,“科研兴趣,科学思想,物理基础,探究能力”是朱大宇在交大科研经历的关键词,“偏向器件研究,工程与科学思想结合。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宽度,学习科研方法”是他在UCLA科研经历的着眼点。超快激光光谱、量子参量放大过程、四六波混频多模效应、量子点中间带隙太阳能电池,四段科研经历里,有付出、有收获,更有快乐。
极富有求知欲与好奇心的他在大一时就进入了电信学院张彦鹏老师课题组,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研究所主要研究量子参量放大过程与多波混频的多模效应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快速自学,他在张老师的课题组一共完成了两篇第一作者SCI文章,分别是“Multi-mode of Four and Six Wave Parametric Amplified Process” “Co-existing of Dressed Non-linear Gain and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Absorption”,并参与了另外四篇论文的工作。
2015年,朱大宇参加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交换学习,GPA获得满绩点。之后他又成功通过选拔,与另外四位同学一起代表学校参加美国UCLA的科研项目,在Diana Hufffaker教授课题组进行量子点中间带隙太阳能电池的课题研究。在美国的时间很紧,而且课题内容他之前从未涉及过,进展也不顺利,总共十周的项目到了第七周也没做出积极结果。虽然压力巨大,但他选择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他找了大量文献恶补自己的知识短板,经常向身边同学请教,每天一个人做十几个小时实验,回宿舍再分析数据到半夜。努力最终带来了回报,他出色地完成了结题报告,给自己的汗水画下了圆满的句号,个人也因此获得CSST奖学金。
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朱大宇一直认为自己身上有种社会责任,正是这一份使命感让他不断参加组织各种志愿活动,他要“做有责任感的公民,帮助他人,回馈母校,回报社会”。
他曾在2013年用将近一年时间组织过AIESEC西安乡村学校国际支教项目,让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到陕西贫困山区小学支教,他在其中主要负责项目策划,联系目标学校等工作。2014年,他又远赴埃及参与埃及开罗孤儿院志愿教育项目,负责国际志愿者协调与支教课程安排。
他说:“在开罗的孤儿院支教的时候,孩子们看见的相机就特别兴奋,我感觉这个相机应该对他们很稀罕,拿着就放不下来,那个时候就觉得人和人的生活轨迹确实千差万别,而且难以预料。所以就想要珍惜眼前的安定生活和条件,因为能按自己的想法去追求些什么的人都是特别幸运的。我也在之后更清楚社会责任感到底是什么,想在自己更有力量的时候能帮助更多人。”
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他参加过许多,“确实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感觉,感觉这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他也坦言:“志愿做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公益机构很多安排都不尽合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很难对抗经济风险。所以我的选择是不离开志愿事业,但是更要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建树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志愿机构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士,需要金融人才管理基金。对学电子的人而言,我以后会投身慈善事业,但做出物美价廉的电子产品应该是我年轻时尽到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
大学是一场完美的蜕变
生活中喜欢读书、坚持运动、体育成绩班级第一的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力量微弱的本科生,但他坚信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他会做出成绩,也更加愿意通过努力缩小我们和美国顶尖科研力量的差别,能让别人对中国和西安交大有更好的印象,能帮助到更多的学弟学妹,让他们能更加自信。
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在科研路上比同龄人走得更早更远,而对志愿工作的热爱折射出他的人生信条,回顾三年来的大学经历,朱大宇这样总结:“大学是一场完美的蜕变。”虽然他说自己还远远谈不上做到了最好,但他感觉最幸运的是虽然有过迷茫,但是从来不荒废时间,在不停的“折腾”路上慢慢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虽然很累,但是享受其中。
【标兵访谈】为了帮助同学们走近标兵,编者为本学年的“标兵风采”增添了访谈环节,努力还原给大家一个可感可学的鲜活的标兵。
Q:你觉得科研获得这么好的成绩是因为什么?
A:我觉得我挺适合做一些研究工作的,因为喜欢问问题,想不明白的时候也不觉得难受。因而我在大一时就进入了张彦鹏老师的课题组,尽管研究工作对我而言非常困难,既读不懂英文文献,又没学过专业知识。但慢慢我适应了这种工作方式,并获得了快速学习的能力。
在交换学习中我选择了更为偏向器件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作为课题,在十周的时间内完全掌握一个全新的课题,完成大量的实验,并完成了报告和准备论文。我想拓宽研究兴趣是必要的,从物理到电子器件是由理论向实践的涉猎,而在美国的研修让我接触到了不同领域的前沿思想和方法,对我启发很大。
我很愿意在未来投身科研,如果真的能作出能改善人类生活的成果来那简直再好不过,但即使没太大的成果也至少帮其他人试错了,也算没有白费。在享受科研的快乐同时更能促进社会发展,对我无疑是最大的动力。
Q:你觉得在美国的学习和科研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
A:美国自由活跃的学习气氛和学生热爱探索的品格都让我印象深刻,而最重要的是对不同思想的接纳让我学着成为一个思想和胸怀更为宽广的人。与不同教育和社会背景的人交流让我很兴奋,每个人对于事物或者问题的思考都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交流的价值,而学着理解别人的想法总是能拓宽视野。
我特别喜欢他们在课堂上随时提问人人参与的气氛,但也会觉得他们的课程设计不尽合理,因而学会辩证看事物的好坏,我相信这些阅历总能帮我形成我自己独有的判断,并能帮我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在与同学和教授不断交流中,我更加感觉到独立思考的重要,也借鉴了他们对于保持强健体魄的狂热;我习惯了每天都找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也每天抽空进行体育锻炼,使心理和身体都保持最佳的状态,并享受变睿智与强壮的过程。
Q:在支教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呢?
A:在大学之前,社会责任感和帮助别人是我的一个追求,但并非那么强烈。而大学以来参加组织了各种志愿活动,让我回馈社会的冲动变得越发强烈。在埃及支教时,我亲身体会到非洲的情况远远无法和我国相比,人民贫富差距极大,在那里生活的亲身经历和与战争孤儿的教学接触都让我极为震慑。我感觉自己是渺小的,现在也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但也许教给他们的数学和英语能帮助他们长大立足。
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种种不一样的生活,而我们除了不抱怨之外更有责任让世界更加公平。我想我现在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我选择让自己踏实积累能力,用不断提升的实力渐渐影响更多的人。
Q:在生活中碰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A:我记得刚去埃及做志愿工作时,我一个人都不认识而且语言很难沟通,由于那边安排的问题,经常晚上没地方住,就背着包找看哪个志愿者公寓有空沙发或者垫子。很崩溃,但当时就想着问题总是要解决,而且只要没得埃博拉、没碰见枪战,总能活下去啊慌什么呢。这么想就会静下心来,后来遇到什么事情都习惯了不抱怨,变得不慌张而且特别独立,慢慢就内心强大了起来。
Q:给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吗?
A:我觉得大学吧想干什么,就下决心去干就好啦。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是喜欢做研究,但不管做什么只要下功夫做就都是受益匪浅的,所以一是兴趣,二是专注。多花些时间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或者不反感就行;决定了以后就投入更多精力去把它做好,不要半途而废,也不用怀疑自己的能力,能力上大家都相差不多,就是看谁更能多付出一点心血了。当然大学还是以学习为主,尽量追求把知识和思想学到,成绩不用太在乎,当然学到东西了成绩也不会太差。所以我觉得我的大学过得很累但是随心,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也学到了东西,还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