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秉钧教授
丁秉钧是理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他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为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0年他引进全职特聘教授方吉祥(洪堡学者),方吉祥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no Letters,Nano Today, Biomaterials上各发表学术论文1篇,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并于2011年入选第八批腾飞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方吉祥教授的引进还为本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009年,丁秉钧教授引进美国罗切斯特大学Yang Hong教授为西安交大腾飞特聘教授(B类),Yang Hong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先后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合作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Nano Lett.,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 Acs Nano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丁秉钧教授推荐留校任教的青年骨干教师杨生春博士(现为副教授)在近三年的工作中表现突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一项,作为项目组副组长获得国家“863“项目一项,并于2010年获得第八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一项。留校工作后发表SCI学术论文9篇(相关论文列表见附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采访中,丁秉钧教授表示,在他的心目中可被称作“千里马”即优秀人才的,首先要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学校,对自己获得的各种资源和机会要心存感激与珍惜;其次,还要热爱自己所投身的事业。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将这种对事业的热情投入到平时的工作中去,保持活跃的思维,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建树、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就是比照着这样的标准,丁教授为学校发掘、引进了一批令人瞩目的“千里马”。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丁教授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做法。他鼓励学生去探索那些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去研究那些别人没有涉足的领域,从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方法,写出他一贯所提倡的“口袋文章”,也就是能被这方面其他的科研人员高频率引用的论文。
在“相马”与“驯马”的过程中,丁教授自己也感触良多。他觉得不仅学生要勤勉、上进、活跃,教师也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多看文献资料,时刻关注、了解前沿动态,多探究,多思考。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多交流沟通、讨论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他把自己课题科研组的成功归功于老师的勤奋、学生的高质量、良好的沟通意识和团队精神,他希望这个课题组能保持这种优势,发挥自身的长处,增强自身的实力,能够越走越远。
丁秉钧教授还告诉记者,在他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也遇到对自己意义非凡的“伯乐”——王笑天教授和何家雯教授。王笑天教授对学生的不束缚、放手让学生自己搞科研以及他宽广的胸怀都让丁教授记忆犹新,而毕业后要先过教学关而不是一头埋入科研的忠告也让丁教授铭记于心。何家雯教授则是对丁教授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从而使丁教授于89年第一次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丁教授希望,那些众多的“千里马”们能够为学校、为国家、为世界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