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争光教授在主A-204为大家带来精彩一课。杨教授在讲座中通过回顾现行的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全部语文课本的基础上,以人文角度的全新阅读体验,总结现在给孩子“吃的是什么精神食粮”,以及“吃这些食粮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
杨教授想到这一选题的起初,是因为他数年前为创作小说《少年张冲六章》而重新阅读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语文课本,以小说为利刃,来解剖教育的积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而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语文和文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是表意、传情、说事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成果和结晶,蕴藏着民族的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精神内质、价值判断的密码。工具和密码,后者更应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杨教授看来,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偏爱一元化、同一性,不鼓励个性的成长。习惯性地抑制个性,扼杀异质性的事物。从社区到社会,除旧布新都很困难。他通过选择一些能把学生、老师、家长联系到一起的文章进行重新解读,让同学们重温儿时回忆、感悟文字魅力的同时,参与成长中精神的解构与建构。
小学课文《爱爸爸妈妈》《妈妈的账单》等,都是为了让学生建构一种以实际行动爱家人、为家人奉献的价值观,而生活中的种种现实又极有可能将这种价值观解构,使美好的初衷得不到实现。人们对《丑小鸭》《南辕北辙》等经典故事,都有可能存在误读和功利性解读,其实还可以有更多元的文学性解读、艺术性解读等方式来看待这些经典的篇目。《桂林山水》似乎为人们树立起了美文的经典范式,然而美文的定义应当更广泛,不仅仅停留在辞藻和形式上,而应更加注重思想和精神的实质。
在讲座的最后,杨教授回答了同学们诸如如何建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如何评价中国文学等问题。杨教授表示,交大学子敢于质疑、敢于思想是他在这次交流中最大的收获。
杨争光:一级作家,影视编剧,现任深圳市文联专业作家,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影视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影视编导方向导师。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著有《土声》《南鸟》《老旦是一棵树》《黑风景》《棺材铺》《从两个蛋开始》等小说,担任电影《双旗镇刀客》编剧,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之一,《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