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在国庆节来临之际,西安交通大学第39届研究生“中华之声”合唱比赛在创新港激情唱响。本届比赛以“怀同心砥砺前行,忆往昔唱响新程”为主题,由28个学院(部、中心)组成的12支队伍参与比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同学们用歌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抒发深沉爱国情怀。激昂的旋律不仅回顾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更表达了全体师生与祖国同心同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同奋斗的坚定信念。

本次大赛评委阵容强大,汇聚了音乐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著名指挥家、陕西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国家一级作曲家夏正华,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歌舞剧院合唱团团长何振,国家二级演员、陕西省歌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张璐,抒情花腔女高音、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王丽,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音乐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曹耿献担任比赛评委。

在第一篇章“山河泣血·不屈的抗争”中,各参赛队伍用歌声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机械工程学院以一首《地道战》拉开序幕,通过雄浑有力的演唱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军民利用地道与敌人周旋的智慧与英勇。电气工程学院带来的《游击队歌》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昂扬向上的情绪,巧妙演绎了游击战士的机智灵活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深情演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真挚倾诉逐步推向激昂宣告,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青年一代对党的坚定拥护。



第二篇章“砥柱中流·民族的脊梁”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担当。经济与金融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联队带来的《飞跃大渡河》气势磅礴,以江河奔腾的力量感,再现了红军战士强渡天险的英雄气概。航天航空学院-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联队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深情舒缓,温暖而厚重,如同儿女对母亲的深情倾诉。电子与信息学部选择的《爱永在》旋律优美流畅,歌声深情坚定,展现了电信学子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联队以《八路军进行曲》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铿锵有力的演唱充分展现了科技工作者们纪律严明、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第三篇章“胜利荣光·和平的祈愿”将比赛推向高潮,各学院用歌声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体育学院联队演唱的《天耀中华》大气磅礴、动人至深,满怀对祖国的爱与自豪。医学部带来的《星辰大海》旋律悠扬,唱出了对生命健康的守护之心和对科学未来的无限憧憬。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学院-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联队以一首《祖国不会忘记》深情歌颂了那些在共和国发展历程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带来的《我们走在大路上》节奏明快,意气风发,生动展现了走在民族复兴大道上的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气概。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联队以一曲《如愿》温情收尾,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奋斗牺牲的感恩和对今日盛世的珍视。





本次比赛还特别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艺术团表演。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艺术团仙交仙乐合唱团深情演绎了《黄水谣》,以悠扬婉转的旋律和细腻动人的和声,描绘了黄河儿女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的坚韧与不屈。研究生艺术团主持团带来的朗诵节目《红铁》,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和饱满激昂的情感,讴歌了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展现了交大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坚定决心。


整场比赛不仅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各参赛队伍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通过艺术的形式重温光辉历史,讴歌伟大时代,展现了交大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奋进的集体力量。歌声中既有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也有对和平年代的倍加珍惜,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中华之声”研究生合唱比赛作为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宗旨,将艺术与思政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更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学生们纷纷表示,要把比赛中体现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荣誉感,转化为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实际行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此次比赛充分展现了学校在新时代育人工作中的创新实践。通过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大学子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九届“中华之声”研究生合唱比赛结果
一等奖:电子与信息学部
二等奖: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等奖: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学院联队、航天航空学院-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联队、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体育学院联队
优秀奖: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学院-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联队、机械工程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联队、医学部、电气工程学院、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联队
最佳创意奖:机械工程学院
最佳人气奖:电子与信息学部
最佳组织奖:电气工程学院
突出贡献奖:医学部
最佳精神风貌奖: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学院联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联队
最佳指挥奖:电子与信息学部 张锦熹
最佳领唱奖: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体育学院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