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传承延安精神,我和祖国共成长

【我和祖国共成长】西安交大师生“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实践活动侧记

日期:2025-10-01 09:35 浏览量:

当一列满载青春面孔的专列从交大的梧桐树影中驶出,奔向陕北的黄土地延安——一个刻在中国历史和无数奋斗者心中的名字。这已不仅仅是一次旅程的开始,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寻根”,一堂流动的、用脚步丈量的“大思政课”的开讲。

启程:歌声与求知在车厢里交响

课堂,从铁轨的“咔哒”声中就已开启。

这节课没有讲台,却有最“硬核”的知识。学生微宣讲团的成员将“铀的‘三生三世’”娓娓道来,巧妙地把尖端科学与“两弹一星”的家国情怀无缝衔接。车窗外是飞速掠过的风景,车厢内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同学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尽头,是报国的热忱。

这节课没有教材,却有最动人的旋律。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的同学担任指挥,一曲《保卫黄河》的现场教学点燃了所有人的激情。从生涩的跟唱到不同声部的和谐共鸣,当雄壮的歌声响彻车厢,大家体验到的不仅是合唱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从《南泥湾》到《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是这趟青春之旅最嘹亮的“集结号”。

聆听:在烟雨红都中触摸历史脉搏

抵达延安,一场细雨如约而至,将这座革命圣地洗刷得愈发庄重。这雨,仿佛是历史的回音,邀请着学子们静下心来,用心聆听。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都在无声地诉说。同学们在陈列窗前驻足、凝视,那些曾经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名字和故事,此刻变得触手可及。而在雨中的枣园革命旧址,湿润的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大家走过伟人工作过的窑洞,抚过露天的石桌,仿佛能看到灯火下运筹帷幄的身影,听到黄土高原上决定中国命运的铿锵足音。

当晚,大型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将“聆听”推向了高潮。战火中的生离死别,为了新中国而甘愿牺牲的奉献精神,让同学们潸然泪下。“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历史深处真切上演过的伟大实践。

融入:擂响奋斗的时代强音

如果说“聆听”是静心感悟,那么“融入”则是全身心的投入。

在延安红色家风馆,学子们懂得了信仰是如何在一个个家庭中薪火相传;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和中央西北局旧址,大家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炽热——延安,如何成为那个年代全国有志青年的“精神磁场”。

而将“融入”感推向顶点的,是学习安塞腰鼓的时刻。当红绸带系上腰间,腰鼓挎在身前,同学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跟上节奏,最后,他们将全身的力量汇于鼓槌,尽情地跳跃、呐喊、捶打!“咚!咚!咚!”那来自黄土高原、奔放豪迈的鼓点,仿佛直接擂响在每个人的心上。汗水浸湿了衣衫,笑容却无比灿烂。

铭记:理想的种子在心中落地生根

返程的列车上,来时的喧腾与好奇已化为满载而归的沉静与思考。延安的两天一夜,在此行的409位同学的心中都种下了一颗种子。

“这才是我们工科生该追的‘星’!”能动学院的研究生沈子晖同学说:“以前我们总说要攻克‘卡脖子’技术,但为什么要攻克?延安给了我最深刻的答案。为了国家不被人掣肘,为了我们能挺直腰杆。延安精神,就是要把科研的‘冷板凳’坐热,把理想和代码都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是一次精神上的‘充电’和‘加油’。”第28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易子铭同学目光坚定地说:“延安那么艰苦,先辈们却能创造那么大的奇迹。未来一年,我在西部也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想起延安的窑洞和宝塔山,我就知道我并不孤单,我脚下的路,正是他们走过的路。我要把这份光和热,传递给那里的孩子们。”

来自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马晶蕊同学感触颇深,她激动地说:“这次来延安,我亲手触摸到了我们共同的历史。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所有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各族人民用奋斗换来的。无论我们来自哪里,说什么语言,我们的根都在这里,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次实践,让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最真切、最深刻的理解,它把我们所有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列车进站,窗外是熟悉的城市灯火。延安之行结束了,但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没有下课,交大师生与祖国共成长的故事也还在继续。它化为一团火,一盏灯,将在每一位交大人的心中,照亮前行的路。

文字:团委 王勃霏 张旭欣
图片:团委
编辑:徐琛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