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西迁59年,是开发大西北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成功范例,是中国西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充分显示出交大人的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
时代不断在发展,西迁精神不可忘。5月6日晚,文治书院14级学生党支部举办了“聆听西迁老教授讲历史”主题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史维祥老校长的夫人、原信控学院总支书记蔡祖端老师,化工学院教授茅素芬老师,原能动系教授、副院长宋又祥老师。与会的嘉宾还有文治书院党总支书记张爱萍老师、组织员姚耀龙老师以及14级常任导师叶倩、俞璐老师。
会议开始,宋又祥老教授便带领我们回望那段西迁史。宋老师1955年考上交通大学,第二年,跟随西迁队伍来到大西北。虽然条件艰苦,住宿条件、饮食条件远不如上海,但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支援西部地区的发展,一大批师生们都毅然决然地迁到了西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宋老哼着小调儿,仿佛又回到了昔日充满豪情壮志的时代;“抗美援朝不过江,保家卫国不带枪”,这当时的流行语,充分展示了老一辈交大人爱国爱校、不畏困苦、勤奋踏实的西迁精神。针对当下一些年轻人的浪费行为,宋老师谈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但艰苦朴素的精神依旧需要继承和弘扬。
随后,蔡祖端老教授谈到,她小学、中学都在上海生活,突然迁到大西北,一开始着实不适应。校园一片荒凉、一片泥泞,饮食住宿都不习惯,不过时间长了,也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她认为,青年人就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于我们学生党员来说尤为重要。西迁对她来说,是一次锻炼,一次磨砺,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最后,蔡老师告诫大家,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是当代大学生需要不断继承发扬的伟大精神。
接着,茅素芬老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她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要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世界做些有意义的事。因此,她把自己的大好青春都献给了教学、科研事业。她强调,西迁精神,就是踏踏实实、勤奋创新,这对于当今社会依旧具有重要意义。她还简明扼要地指出,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一味的仿照别人,跟着别人的思想走,获得的结果既不是自己的,也不光彩。这些做人的准则,她一直坚持至今,同时,她也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能够继承艰苦朴素的精神,活用所学知识,真正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有同学请三位老教授对目前学校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茅教授答道,地域的差异虽是客观因素,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现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人定胜天,作为年轻一代的交大人,我们与交大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好每一件事情,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争取将来为母校贡献一份力量。而宋老师则打趣儿地说到,这根本上就是西迁精神发扬不够嘛。三位老师对我们给予厚望,未来是我们的,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可以将交大建设得更好!
看到三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容光焕发,有的同学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想问问老人家有什么“秘方”。宋老师风趣的答道,“我给你们三点建议,一、多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尤其是大学生更应加强体质锻炼;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事不要斤斤计较。”宋老幽默的语调,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令整个会场的氛围轻松愉悦。
随后叶倩老师也跟着提问,她问道,目前我们同学当中有的比较迷茫,对于这个问题,该如何去解决。仔细思忖了一番,宋老师答道,把握当前就好,不要成为了思想上的巨人,却沦为行动上的矮子。既然来到交大,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便应时刻保持“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提高自己的适应性,干一行,爱一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明确的目标,又有什么可迷茫的呢?
会议最后,姚耀龙老师为本次会议做了精彩点评。姚老师首先代表书院向三位和蔼可亲的老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老师也对此次活动表示高度赞扬,他指出,这不仅是西迁历史的讲解课,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课。西迁精神,贵在坚持。我们在座的各位,大都是95后,很年轻,交大的未来、祖国的未来,要靠我们来建设。作为一个交大人,一定要时时不忘交大历史,时刻谨记交大精神。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发扬光大。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会议,我们感受到了西迁的艰辛不易,体会到了老一辈人的爱国热情,也领略到了三位老教授的别样风采。一段西迁史,无法尽数领略,但望西迁精神永驻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