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国际交流>正文
国际交流

【中国网】单文华:躬耕丝路 为世界之光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3-11-10 19:36 浏览量:

2100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两度出使,“凿空”西域。从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蔚然成型。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

千年流转,从驼铃声声到班列万里,西安城一直流光溢彩。它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如今,深度融入到共建“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中,这座千年古城焕发着崭新生机。今年5月,西安迎来了又一场盛会,中国-中亚峰会在这里隆重举办。在这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并邀请中亚国家参与“文化丝路”计划,支持中亚国家高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

被公开点赞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创立于2015年年初,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倡议发起的非政府、开放性、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同年年底,其子盟“丝绸之路法学院联盟”也正式创立,被誉为“以丝路文化为线串起一颗颗色彩斑斓的法学明珠而结成的项链”。

undefined

▲单文华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法学院院长单文华与有荣焉。自从2005年回国,他已经扎根西安18年。作为国际法与比较法领域的知名学者,他始终致力于新时代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创新,在推进我国国际法治进程、服务“一带一路”大局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西安身处古丝绸之路起点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也应该做一些事情。”单文华诚挚地说,“每一个学者都应该心怀‘国之大者’,这不仅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也是民心所向、使命所归。”

“完美的法治永远在路上”

1987年,湖南伢子单文华从株洲老家出发,踏上了前往广州的火车。作为株洲市当年的“文科状元”,单文华心怀文学梦,但最终被中山大学经济法专业录取。火车“哐当哐当”的节奏里,他没有什么惆怅,相反,从小听惯了爷爷讲狄仁杰断案等公案故事,他由衷地认为法律规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能够更直观地体现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正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阶段,国家需要发展完善新时期的经济法。”单文华说。透过广州这扇“世界之窗”,他相信经济法领域大有可为。但刚入学时,他对经济法并没有真正的概念。“幸好我们有非常优秀的老师。”他补充道。

“最早给我们讲授法学基础理论的是吴世宦教授。”1979年,钱学森在《经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这标志着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一次飞跃和升华,系统工程论从具体的工程管理应用开始转向社会管理应用。响应“系统工程”号召,吴世宦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法治系统工程探索,被钱学森称为“法治系统工程的开拓者”。近水楼台先得月,单文华很早就读到了由吴世宦教授撰写的《法治系统工程学》,坚定了“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在法理学研究上,吴老师的思维很活跃,乐于且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他身上那种为了学术勇于创新、敢于坚守的精神,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单文华说。

undefined

▲单文华和国际法与比较法学科团队部分骨干合照

对单文华来说,当年的他如同一张白纸,在中山大学遇到的老师们以学识为笔,以四载时光为墨,为他踏上法学研究之路渲染出厚实的一笔。准备本科论文阶段,单文华的指导老师是曾为他们传授涉外经济法基础的黎学玲教授。黎学玲是我国涉外经济法学和特别经济区法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1997年主编出版了“九五”规划教材《特别经济区法》。“我有幸参与了这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令单文华感动的是,讨论书名时,他提出采用覆盖范围更广的“特别经济区”而非“经济特区”,“老师很快就决定采纳我的建议”。

谈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入门”之路,单文华神采飞扬。一路之上遇到的恩师,特别是硕士生导师张增强教授与博士生导师陈安教授,更是推动了他在这条路上深耕的决心。1991年本科毕业后,他先后进入暨南大学和厦门大学深造。1996年7月,单文华在厦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一年后,他被破格提升为法学院副研究员,成为厦门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高职称获得者之一。1999年9月,放下正在上升期的事业,他选择再次出发,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国际法学博士。那几年,单文华的时间非常赶。毕业前,他就受聘到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担任讲师,主讲国际法。“在中国和英国做教学,跨度还是挺大的,不仅是语言要求提高了,还得从头去学英国的教学方法和英国普通法。”单文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边改论文,一边上教学培训课,一边做讲师,有时候他一天能喝十多杯咖啡。“但收获也大。其实教是最好的学,毕竟要授课就得先把要教的东西融会贯通。那段时间,我学了一些新课,包括国际金融法、国际发展法等,还进行了英国商法等普通法教学,‘现学现卖’,知识面得到了很大拓展。”

“如果不是这么忙,我的博士论文应该能再快一点完成。”单文华说。那时候,他重点研究中国与欧盟之间投资关系的法律框架,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欧盟对华投资的三大法律领域,即国际投资法(尤其是双边投资条约)、欧盟法以及中国法,对当时中欧投资关系的法律框架的有效性作了实证分析,并对建构新的中欧投资关系法律框架提出了建议。“国际投资须臾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过去中欧之间的法律框架主要是中国和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投资协定,这导致我们在不同国家的待遇参差不齐,不利于中欧之间交往的深化。我就提出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条约框架,涵盖中国和欧盟所有国家之间的投资关系,这样的话,欧盟来华的企业与中国在欧盟的企业就会有一个统一、稳定和可预见的投资环境和法律保护。”单文华的大胆想法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但此前,欧盟本身并没有单独缔结投资条约的权限,要为其赋权并不容易。在导师的建议下,单文华开始到欧盟各地去开展实证研究,以期令论文的“每一个字都经得起别人的究问和推敲”。为此,他深入欧盟总部、中国驻欧盟使团等相关部门走访,并调研了数百家欧盟对华投资企业。“我们想知道这些企业是否需要保护,需要条约保护还是国内法保护,需要哪些具体规则的保护——征收、汇兑、待遇还是争端解决,等等。”

越深入了解,单文华就越发现“法治系统工程”理念的重要性,特别是其中的国际法与国内法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他的工作不仅为欧盟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指南,也为中国处理与欧盟投资者的关系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此为基础,他完成了专著《欧盟对华投资的法律框架:解构与建构》,并在2005年、2007年分别由牛津哈特出版社(英文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版)出版,有效地填补了中欧投资关系的法律研究的空白。

“国际法的概念通常是广义的,它是调整跨越国界关系的法律,因此也涉及国内法的内容。”单文华说。以我国为例,21世纪初,我国实行的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就制定的“外资三法”,分别面向中外合作、合资、独资企业,其中不少内容是重叠的,有的还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之处。在研究中欧投资法的过程中,单文华同时提出“中国应该构建一个统一的、涵盖所有外资企业的外资管理法”。这一观点无疑是超前的。十几年来,我国也确实在这一方向上发力,并最终在2019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部统一的外资管理法被认为将在全球层面促进贸易投资的优化发展。

用单文华的话说,“完美的法治永远在路上,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求索过程中”,这也促使他形成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态度。这股精神让他在异国他乡赢得了青睐。短短几年,他就成为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法学院第一位外籍教授。就在事业之树枝繁叶茂之际,2005年,单文华接受西安交通大学的聘任,出任学校人文学院院长。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正式成立,单文华被任命为首任院长。新的探索又开始了。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来西安之前,单文华对西安交通大学最大的印象就是“西迁”。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交通大学西迁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新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下的重大历史事件。2005年年底,“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时强调:“交大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2021年9月,“西迁精神”被中宣部首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undefined

▲2013年,单文华携手牛津大学出版社与国际比较法科学院创办全英文国际期刊《中国比较法学刊》

(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作为一个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学者,单文华到西安交通大学,无疑也是一种“西迁”和“创业”。2005年,人文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而法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系。学校期望建设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研究型”的国际一流法学院。“学校的期待和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我当时也确实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说来还真就来了。”考察过后,单文华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最难的就是搭建人才队伍”,为此,单文华在原有法学系基础上双管齐下,从国内外引进人才,搭建起最初的队伍架构。从2008年法学院正式创建至今,15年过去,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已经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成一支以国家与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60余人的师资队伍。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体,专任教师中有长期国外留学经历者占近80%,他们大多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此外,法学院还有数名来自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外籍教师。

“真正的人才,不需扬鞭自奋蹄。”单文华说道。在他眼中,凝聚起这支具有国际化底色的队伍,靠的是“交大法律人”的“正卓文化”——为人讲正气,行事走正道,执业求正义,为学尚卓越。“医学治疗生理疾病,法学‘治疗’社会问题”,这是一群心中澎湃着理想主义使命的“法律人”,他们严于律己,同时也希望将法治信仰传承下去、播撒开来。

“公平所系,正义相托。在这庄严时刻,我郑重宣誓:我志愿投身法治事业,忠实履行一个法律人应尽的全部义务,恪守宪法,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正当权益,勤勉诚信,清正廉洁。我决心竭尽全力,捍卫法律职业的圣洁与荣誉,养天地正气,行人间正道,求正义,尚卓越,为法治中国的繁荣发展和人类正义的美好未来奋斗终生!”2016年,新入学的法科新生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首次宣誓入学,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地回应了“我们要培养怎样的法学人才”。

对单文华来说,这不仅是中国最早最规范的法科生誓词之一,也代表着中国法律人的一种奋斗初心与精神传承。回国以来,单文华始终活跃在研究前沿阵地上。2012年起,他和团队承担了一系列商务部委托研究课题,参与到投资条约手册与范本研究工作中,以中国利益、中国特色、中国改革为依归提出中国方案,形成了《中美投资协定谈判重要议题评估报告》《中国国际投资条约谈判手册》等核心成果以及众多衍生成果。其中,《中美投资协定谈判重要议题评估报告》荣获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这也是全国人文社科领域高级别的政府奖项。

“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这件事,其实我们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想做了,但那时两国差距比较大,一直没谈成。”单文华说。自2008年正式启动,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断断续续向前推进。到2012年新一轮谈判重启时,单文华应我国主谈部门商务部邀请,作为首席专家,直接参与到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系列项目中,带领团队研究制定投资条约谈判手册与中方文本。“我们以前做投资协定谈判时没有手册,全靠谈判团队的超强大脑。但相关法律中包括太多法条和案例细节,有时候真的可能是‘一字之差,黄金万两’。所以,必须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地对待。”

为此,单文华带领团队系统钻研起了国内国际的条约和案例,逐条逐句地深入研究,再结合我国的国情起草符合需求的建议稿。至今,单文华都记得他们拿着建议稿与代表团和相关专家进行讨论的情形。“他们会追问每一个条款的精确含义,包括会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在争端解决上会如何去诠释适用,等等。真的是一板一眼、一丝不苟。”单文华非常理解这种状态,“这是两个大国对规则与话语权的博弈,我们要确保中国的利益与话语权得到维护与发展”。

undefined

▲2015年6月,单文华出席世界经济论坛E15投资政策专家小组会议并与主要成员合影

经过多个回合的沟通交流研讨,团队研制的范本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等到一整周的文本研讨会结束的时候,团队成员心中绷紧的弦一松,3个核心专家一下子病倒了两个。但辛苦没有白费,这一系列成果为中美和其他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提供了全面、实用的信息与参考。商务部也表示了高度肯定,认为其“对我部开展对外投资谈判和自贸区谈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事实上,2020年,中国和欧盟达成历史性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和东盟以及日韩澳新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投资条款的谈判均借鉴采用了相关研究成果。

这些年来,单文华主持了国际与国家重大重点课题数十项。他提交的“能源宪章”法律与政策建议被国家能源局及国际能源宪章组织采纳;受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委托,他带领团队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三部专门的国际投资仲裁规则,并颁行使用;在主笔撰写世界经济论坛E15倡议政策咨询报告时,他是专家组中唯一的东亚学者;2020年,他还应邀参与了二十国集团智库(简称“T20”)峰会第一工作组“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改革与贸易投资合作”专题报告的编写工作……这是单文华工作成果的缩影。在他的领导下,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同心协力,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不仅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贡献学术力量,还在联合国、欧洲议会、世界贸易组织、能源宪章秘书处、东方经济论坛等一系列国际重要场合传递出“中国声音”,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到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已经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研究方阵,学院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两次被国际权威学术认证机构QS授予“五星级法学院”国际认证。回首来时路,单文华和法学院脚踏实地,留下了众多标志性的足迹:2012年,法学学科获批两个国家级高水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法学院院长单文华携手牛津大学出版社与国际比较法科学院创办全英文《中国比较法学刊》(现已入选新兴资源引文索引期刊);2015年,法学院首倡并联合五大洲20家一流大学法学院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法学院联盟”;2016年,法学院率先开设面向海上丝路的“中澳丝路班”(中国本科+澳洲法学博士学位)和面向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与国际商法”全英文硕士学位班,并开始招生,被认为是法学院在国际化办学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2019年,法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020年,法学院进入QS“全球法学排名”全球前300位,中国前14位;2022年,“一带一路”与国际法治研究院首批入选中央多部委联合批准的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2023年,获批全国首家国际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我国第一套专门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已然成型……

如今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正气、正道、正义、卓越”的院训醒目高悬,两侧的院联则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法律人有自己追求的‘道’。”单文华说。在他心中,作为法律人,就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大道上,无论山高水长,他和团队都会携手同行,像校歌中唱的那样,“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

政治法律搭台,畅通“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其实是极具价值的文化符号,更可贵的是,在当代环境下,它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机和活力。”2005年刚回西安时,单文华就瞄准了“丝绸之路”。在海外多年,他发现当时的中外学者在研究国际贸易法时,潜意识中都倾向于以西方为中心。“我们讲国际贸易法,可以追溯到腓尼基人的《罗德海法》,它的形成影响了整个大航海时代,甚至发展出通行欧洲与世界的国际贸易规则。但这不应该是国际贸易规则的全部,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古丝绸之路。”

在单文华看来,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古丝绸之路在亚欧大陆上繁盛了千年。在这条东西方交汇的贸易之路上,存在怎样的典章制度呢?对于从事国际法和比较法研究的单文华来说,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探索其中的规范,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当我们重开丝绸之路时,过去的规则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翻阅古丝绸之路史料的过程中,单文华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在法学领域,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并非“五院四系”行列,如果要跨越式发展,立足丝绸之路开展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可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国际贸易规则构建过程中,我们参考西方的东西是可以的,但更应该做的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为丝绸之路赋予新的价值和内涵。”单文华很快将想法付诸行动。他回国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生中,就有人开始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丝绸之路的贸易规范。2006年,“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简称“研究所”)正式成立,他带领团队率先迈进这一乏人问津的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单文华备受鼓舞。在商务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2015年1月,他牵头创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更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政策协同创新中心”,简称“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以“世界视野、中国重心、丝路特色”为主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高端智库、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在西北大地上竖起了一面鲜亮的旗帜。

“学术研究以研究所为主,社会服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单文华介绍说,15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整合优质资源,搭起了“一院一所一中心”的国际/涉外法治研究框架。其中的“一院”,指的是2022年创立的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一带一路”与国际法治研究院(简称“研究院”)。

对单文华来说,每一个部署都是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路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每一步都力争能够占据相关领域的制高点,并赢得先机。以研究院的创立为例,单文华注意到,“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二十大”报告中则首次单独将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明确强调了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研究院的创立就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破解“一带一路”背景下涉外法治与国际法治研究的重点难题为己任,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大局,服务中国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大局。

而为何总是能够“抢先一步”?除了前瞻性研究,单文华认为他们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在“一带一路”法治研究方面,他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贡献者,现任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中亚法研究室主任乌舒洛娃·索菲亚。这位曾担任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的学者,早在十几年前就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丝绸之路上的海关问题”,第一次从哈萨克斯坦来到西安,后来又接受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的橄榄枝,留在了这里。“她一直在领衔研究中亚法。可以说,我们在中亚法研究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当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时,就有了捕捉先机、占领高地的可能。”单文华说。

undefined

▲2023年,单文华率团访问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并签约共建“中国-中亚法治联合研究中心”

2023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国-中亚法治联合研究中心”协议。哈萨克驻华大使馆和哈萨克国际通讯社等纷纷关注了西安交通大学代表团的访问行动,他们认为这是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不仅如此,西安交通大学代表团还接连调研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个国家的9所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并在深度交流之后,签署了7份合作协议,在扩大学校影响力,拓宽国际教育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无论从语言还是文化上,索菲亚教授对这两个国家都很了解。可以说,她在俄语世界都能够畅行无阻。这对我们与中亚与俄语世界地区开展合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单文华事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用他的话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国际性倡议,既然是我国倡导提出的,那我们就应该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一带一路’,从而推动其发展。”而这也正是他的研究动力所在。

早在2014年,单文华就率先获得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支持,开展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围绕区域治理、产业结构、投资贸易便利化和一体化、能源合作、文化5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2017年,单文华团队率先向最高人民法院和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西安打造一个国家级的“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与法治创新示范区。“当时我们在建议中提出这个法务区的别称就叫‘中央法律服务区’,简称‘中央法务区’(Central Legal-services District,CLD)。中央法务区的概念此前从来没人提过,尽管事实上它是存在的,例如在伦敦、纽约等地都有法律服务比较集中的区域。所不同的是,它们多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近年来,新加坡尝试自上而下建立了国际商事法庭和国际仲裁中心、国际调解中心,并建造了一个‘麦克斯韦尔中心’,尝试将法律服务资源集中一处,但同样并未能提出‘中央法务区’的概念。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可以建设这样的法律服务集聚区,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一方面,我们的法律服务业这些年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自上而下的动员能力更强、探索魄力更足。而率先提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这一事物,而且更加简洁有力,从而会更具号召力与感染力。特别是,当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时候,‘中央法务区’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更好地集中优质资源,在国际争端解决和国际法律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单文华解释道。2020年9月,集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第二国际商事法庭及其“一站式”争端解决平台于一体的示范区主体建筑在港务区建成封顶;同年12月,“三中心一基地”(即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和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揭牌入驻,标志着西安中央法务区正式落地。单文华团队的相关工作也被授予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咨询服务报告类二等奖。与此同时,上海、福建、四川先后建设了各自的“中央法务区”。2021年11月,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由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中国贸促会共同主办,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天府中央法务区(四川)、海丝中央法务区(福建)、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中国贸促会法律事务部共同承办的“全球中央法务区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法律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成功举办。会议达成广泛共识,发布了《全球中央法务区建设共同宣言》。“中央法务区”概念正在走深走实。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我的思路是政治法律搭台、经济文化唱戏、交通通信奠基。如果山水相隔、制度阻断,各国互不了解,‘一带一路’这个倡议将很难实现。”从35岁到53岁,单文华扎根西安18年,见证着中国成功融入世界体系,并积累起在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实力。“中国长期是一个‘学生’,但‘学生’总有毕业的时候。我们的角色正在从‘学生’变成‘同事’,有时甚至是‘老师’。”未来已来,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正在走向下一个15年,而单文华和他的团队也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奋勇向前。

文字:中国网
编辑:张玥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