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4日,来自俄罗斯、越南、肯尼亚等国家的14名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学生,踏上“感知中国——延安”实践之旅。通过理论学习、旧址探访与乡村振兴考察,留学生们在黄土沟壑间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探寻延安精神对当代世界的启示价值。
行前研学:解码红色基因

出发前,国际教育学院组织专题学习。教学部李馨郁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延安的自然、历史概况,阐释了延安精神内涵:“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成为中国革命天然屏障。黄帝陵、秦直道等历史坐标,让国际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的韧性,能够在此找到地理注脚。
旧址寻踪:触摸精神脉络

来到延安,在杨家岭毛泽东主席种过的菜地旁,枣园周恩来总理旧居的纺车前,国际学生们触摸历史温度。“这些窑洞既是战略指挥中心,更是自力更生的象征。”这是国际学生们看到冬暖夏凉的窑洞发出的感慨。在梁家河,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到此时首先要过的“四关”考验时,这激发了学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信心。
基地启新:搭建知华桥梁

7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国情”实践教育基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揭牌。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纪婷与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共同签署协议,他们表示:“这里曾见证斯诺向世界传播‘红色中国’,今天将继续架设文明互鉴之桥。”国际学生在《伟大历程》展厅驻足,他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从抗战时期为人民服务,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值得很多国家参考借鉴。
乡村蝶变:见证精神新生

南沟村苹果基地的考察同样引发了国际学生们的强烈共鸣。黄土高原如今身披绿装,充分证明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这种‘产业链+生态治理’模式,正是很多国家需要的乡村振兴方案。
返程途中,国际学生在实践活动调查问卷里写下了他们的思考。“延安精神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解决当代发展难题的钥匙,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变革始于立足现实的奋斗。”这些来自五大洲的年轻面孔,未来必定会将黄土高原的精神火种,播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