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也是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在学术界,研究者们普遍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内外部压力因素,但却常常忽视心理健康问题与压力因素的动态作用过程。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心所党君华教授以《对心理问题和压力生活事件之间恶性循环的荟萃分析》(“A Meta-Analytic Reassessment of the Vicious Cycle of Psychopathology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心理学期刊《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该研究基于压力生成模型(stress generation model),采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系统探讨了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影响压力性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s)的发生,并揭示了心理状态与外部压力之间的双向作用机制。
压力通常被认为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例如突如其来的变故、经济困难或健康问题。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压力事件并非完全由外部环境决定,而是个体自身的行为模式、情绪特质和心理状态促成的。这类事件被称为依赖性压力事件(dependent stressful events),例如人际冲突(由于个体的情绪波动、社交敏感性或沟通问题,导致亲密关系紧张或社交冲突)、工作与学业压力(因拖延、缺乏自信或执行功能困难,导致学业失败或职业发展受阻)、财务压力(由于冲动消费或缺乏理财规划,导致经济困难加剧)。相比之下,独立性压力事件(independent stressful events)是指那些通常不受个体自身行为影响,而是由于外部环境或不可控因素引起的事件。例如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社会经济变动(如经济衰退、公司裁员)、突发健康危机(如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压力生成模型(stress generation model)认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个体(如患有抑郁或焦虑症状)不仅更容易感受到外部压力,还更容易经历由自己行为引发的依赖性压力事件。这些压力事件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心理健康与压力之间的交互作用,该研究采用荟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meta-analyt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ASEM),在现有纵向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核心理论进行了更严格的检验。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多个纵向研究的数据整合,分析时间1(T1)心理健康状况对时间2(T2)压力性生活事件的预测作用,以考察心理状态如何影响未来压力的发生。采用交叉滞后相关系数(cross-lagged association ),在统计模型中控制T1的压力水平,确保T1心理健康状况对T2压力的影响并非仅仅由于个体早期压力水平所驱动,而是独立的因果关系。将依赖性压力事件(如社交冲突、职业困难)与独立性压力事件(如自然灾害、经济衰退)区分开来,以探讨心理健康对不同类型压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个体更容易经历依赖性压力事件,而非独立性压力事件。具体而言,T1心理健康状况能够显著预测T2依赖性压力事件( = .12),但对T2独立性压力事件的预测效应较弱( = .06);2)该效应在不同研究样本、测量工具和时间跨度下均保持稳定,研究间的异质性很低,表明心理健康对压力生成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普适性;3)进一步分析发现,依赖性压力事件在心理健康的恶化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个体会经历更多依赖性压力事件,这些压力事件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困扰。如下图所示:

本研究在压力生成模型的框架下,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分析方式,揭示了心理健康问题如何通过增加依赖性压力事件来维持自身的恶性循环。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改进测量方法:相比于传统的相关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相关系数,通过荟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MASEM)提供了更可靠的因果推断;2)区分压力类型:研究强调了依赖性压力事件在心理健康问题持续性中的关键作用,而非所有压力事件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同等影响;3)拓展理论视角:研究结果支持并拓展了压力生成模型,为未来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这一结果意味着,打破心理健康与压力的恶性循环需要从减少依赖性压力事件入手。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关注以下方面:1)早期心理干预:帮助个体提高社交技能、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对策略,以减少因个人行为引发的压力事件;2)发展更精确的纵向分析方法:目前的荟萃分析尚无法直接应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未来的方法学进展可能会提供更强的因果推断能力;3)跨文化研究: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美国、加拿大、荷兰、西班牙、土耳其、澳大利亚),未来研究应扩大至更多文化背景,以检验压力生成模型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适用性。
《心理学公报》是国际心理学界最具盛名的期刊之一(2024年影响因子19.8,5年影响因子28.5)。党君华教授(人文学院青年拔尖A类人才,入选陕西省人才计划和美国心理协会学术新星)为本文第一和联合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为第一作者及通讯单位。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心理健康与压力交互作用的理论理解,也为心理健康干预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该成果的发表进一步提升了西安交通大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我国心理学研究在全球学术界的深入交流。
论文链接: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26-5624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