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培养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学生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交大博物馆于2025年4月至5月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寻根·非遗初体验”资助育人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博物馆参观、经典剧目观看、技艺体验、创作演绎等多种形式,让同学们深入了解秦腔、烧箔画、皮影戏和瓦当拓印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累计参与学生百余人。
烧箔绘彩:指尖技艺绘就节气新韵
4月20日,“箔光艺彩·绘梦中华”烧箔画制作主题活动在兴庆校区西17—116教室开展。交大博物馆讲解员张政融通过展示非遗分布地图、欣赏非遗主题MV等方式,系统介绍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带领同学们纵览民间文学、传统美术等十大非遗类别,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同学们了解到,烧箔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其“烧”的独特技法并非直接用明火,而是利用热处理和化学反应原理来创作,具有随机的美,广泛应用于宫廷装饰和民间艺术创作。随后讲解员宣萱现场示范了烧箔画“烫、画、涂、贴、扫”的制作过程,利用硫磺布与电熨斗,使银箔、金箔等金属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出斑斓的色变效果。同学们跃跃欲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参照24节气、花鸟纹样等镂空模板,将华夏美学元素融入作品,经勾线、涂胶、烧箔、贴箔、扫箔等工序,创作出精美的二十四节气全系列烧箔画,金属箔片的流光溢彩与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哲思相交融,展现独特的文化创意之美。

刘同学感叹道:“手指触碰金箔的瞬间,突然懂了什么叫‘匠心’。薄如蝉翼的金箔背后,是工匠们日复一日的打磨和代代相传的经验。当看到自己的作品逐渐成型,我的内心充满成就感,不仅为自己完成一件手工作品而骄傲,更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瓦当拓印:方寸之间复刻千年文明
4月26日,“瓦韵留痕·拓古传今”主题活动在主E305教室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开展。交大博物馆讲解员范凯妮以汉代“长乐未央”瓦当为引,详解瓦当从商周素面到秦汉“四神”纹饰的演变脉络,揭秘古人将天文历法、吉祥愿景融入建筑装饰的智慧。在拓印体验环节中,同学们手持拓包轻触宣纸,在墨香中重现“青龙”“白虎”等传统纹样,切身感受“以纸传史”的非遗魅力。

在汉阳陵博物院里,同学们透过玻璃展柜,看到那一方方刻有“长乐未央”“千秋万岁”字样的瓦当残片,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殷切追求,体会时光沉淀的文明底蕴。

宋同学自豪地说:“我将宣纸轻轻覆盖在瓦当上,用毛刷轻轻敲打,再慢慢上色,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新奇与挑战。当那古老的图案渐渐显现在宣纸之上,仿佛是历史穿越时空,与我来了一场亲密接触,自豪感油然而生。”

秦腔新声:梨园风采谱写青春芳华
5月5日,“秦腔旋律·记忆千年”主题活动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开展。同学们在秦腔经典剧目《再续红梅缘》(青春版)的婉转唱腔与精彩演绎中深度感受传统戏曲的多元魅力与传承活力。

观剧过程中,唯美的舞台设计与现代光影技术交相辉映,既保留传统戏曲的写意韵味,又注入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语言,同学们直呼“秦腔原来可以这么时尚”。演员交替演绎京剧、河北梆子、黄梅戏、豫剧四种声腔,一段“跨剧种联唱”既保留秦腔的豪迈激昂,又兼收其他剧种的婉转清新,让同学们在一剧之中尽览戏曲百花园的绚烂风采。武戏部分“跪步甩发”“把子功”“喷火”等绝活精彩利落,演员们以扎实功底诠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意,更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戏曲传承背后的汗水与坚守。

演出结束后,同学们走进演出后台,与剧团青年演员亲切交流。在团长的介绍下,同学们得知,青春版《再续红梅缘》特别启用95后、00后演员担纲,在剧本节奏、舞美设计上融入年轻化思考,力求让古老秦腔与时代同频。
了解到秦腔薪火相传的远方和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韩同学感慨道:“演员们一板一眼的唱念做打,不依靠任何特效与花招,却令人心神俱震。走出剧场,我的内心已被那株舞台上的红梅点燃。秦腔用最传统的方式,完成了最前卫的心灵启蒙:在文化速食时代,唯有这种慢火熬制的情感,才能融化我们心中的冰层。红梅缘未尽,艺术永不老,这或许就是传统戏曲给予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皮影寻踪:光影交织演绎世界非遗
5月11日,“光影奇缘·皮影传承”主题活动在交大博物馆的皮影展馆和秦风源非遗剧场展开。同学们跟随交大博物馆讲解员刘玥,穿越历史长河,探寻皮影的起源、发展、制作等。灯光亮起,幕布上的皮影依次呈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灵动机敏的飞禽走兽,以及《穆桂英挂帅》《西游记》等经典故事,千年前古人操控皮影关节来演绎人生百态、传播善恶观念的情景仿佛再现。

随后,交大博物馆讲解员张政融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皮影文化的创新成果。从精妙的机关设计到引人入胜的当代故事,再到各类IP形象的创新演绎,全方位展现了传统匠人“一张牛皮刻乾坤”的精湛技艺,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方寸之间藏万象”的深厚底蕴。

在秦风源非遗剧场内,《东坡先生与狼》《三打白骨精》等经典皮影戏轮番上演,艺人十指翻飞间,皮影角色腾挪打斗、喜怒神情巧妙呈现,搭配唱腔的独特韵律,将经典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同学们沉浸在皮影戏的精彩世界中,感受着传统剧目与皮影艺术结合的独特魅力。之后,同学们在皮影老师的介绍下,小心翼翼地拿起画笔,在雕刻好的牛皮上挥洒创意,用色彩赋予皮影形象活力和生机。上色完成后,同学们一边用双手提着木棍尝试演绎皮影,一边激动说:“当亲手绘制的皮影在幕布上舞动,仿佛与千年非遗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合作。”

Z世代遇见非遗:为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从烧箔画的流光溢彩、瓦当拓印的岁月留痕,到秦腔的高亢激昂、皮影戏的光影流转,四场活动共同勾勒出非遗传承的立体画卷。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博物馆中的珍藏,更是需要青年一代用心传承的“活态”文化。在非遗资助育人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创作的烧箔画、拓印作品、皮影彩绘等将在“‘粽’情端午,情暖资助”主题集市展出后,寄送给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以表达同学们对资助方的诚挚谢意。当千年技艺碰撞青春创意,当资助育人邂逅非遗传承,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化作流淌在指尖与心间的文化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