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至28日,第八届两岸青年赛艇文化研习营在西安举行。来自中国文化大学、新北市立三重高级中学、内湖高级中学等50名师生齐聚古城,通过文化研习、赛事竞技、校园参访等活动,深入了解西安的发展成就,追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建立起两岸青年常来常往同向同行的交流之桥。
青春同行叙情谊 携手逐梦向未来
4月23日下午,研习营开营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成长中心举行,西安交通大学港澳台办副主任孙中国为营员代表授旗开营。座谈分享会上,两岸青年通过赛艇文化分享会畅谈运动精神,增进两岸青年互相了解,共同进步。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杨铭轩谈到:“这柄桨划过灞河的浪,也划过日月潭的波——原来两岸青年追求卓越的航向,前进的方向从来都是一致的。”


营员们在陆上赛艇体验课里深化情感,将活动巧妙融入校园日常场景:梧桐苑食堂内,两岸青年互换特色零食,台湾凤梨酥与陕西甑糕的“甜味对话”成为破冰契机;交大学生自发带领台湾伙伴探秘校园咖啡馆、文创书店,分享西迁精神在交大代代相传的故事。


研习营通过设置互动抽奖的方式,鼓励营员填写明信片,引导台湾青年认识西安城市发展成就和对美好明天的祝福,增进认同和坚定自信。中国文化大学赛艇队员甘又妤表示:“希望未来可以拓展实习创业、学术合作等深度交流,让更多台湾青年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划桨人’。”
触摸历史脉动 感知发展活力
作为两岸青年交流的品牌项目,西安交大连续八年以赛艇为纽带,推动两岸青年互学互鉴。本届研习营精心设计“历史+现代”融合体验:两岸青年一同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感悟西迁精神的传承;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近距离接触兵马俑,感悟“千年一瞬”的历史震撼;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通过文物研习串联周秦汉唐文明脉络。这场沉浸式文化对话,让两岸青年在震撼中重新定位自我。从兵马俑的恢弘到竹简上的秦隶,从汉瓦当的“长乐未央”到唐壁画的胡汉交融,两岸青年在文物中读懂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如何以兼容并蓄的智慧,在千年风雨中始终同舟共济。



在创新港数字展厅,青年们近距离了解创新港通过产学研融合产出的一大批创新成果。中国文化大学林芳瑀同学感叹:“从兵马俑到量子科技,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完美融合。”此外,西安城墙永宁门、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的研习活动,让青年们透过城墙砖瓦读懂古都的沧桑与新生。
青春激荡热血 同舟共济前行
作为研习营的核心特色,赛艇竞技贯穿全程。4月23日,百公里红船接力陆上赛艇挑战赛在交大四大发明广场火热开赛,来自两岸青年组建的13支队伍每队完成12500米接力赛,用汗水诠释“共担使命”的团队精神。百公里红船接力以长距离接力赛的方式,鼓励两岸青年同心协力、奋斗前行,在筋疲力尽想要放弃的时候,同辈的鼓励就是坚持的能量。

4月25日至26日,2025“灞河竞渡”赛艇挑战赛在西安浐灞赛艇中心火热开赛。16支队伍、170余名运动员在碧波间展开角逐。赛事设置500米竞速赛与4000米环湖追逐赛,短距冲刺展现爆发力,长程耐力考验团队协作。赛事为获奖队伍设置奖杯、奖状和奖牌,优化青年参赛体验。台湾内湖三重联队教练彭钧浩曾以队员身份参赛,此次带队重返赛场,他说:“从选手到教练,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两岸青年‘同舟共济’的默契。”


研习营期间, 3名台籍交大在校生一起参与交流,分享了他们在交大良好的学习就读体验和成长收获,共同演绎喜爱的歌曲和节目,不断强化祖国青年同根同源同向同行的思想共识,指导鼓励台湾高中生入学交大,“用脚步丈量真实的大陆”。
据悉,两岸青年赛艇文化研习营由西安交通大学于2018年发起,旨在为两岸青年间搭建友谊的桥梁,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