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历史悠久、体育文化积淀深厚,19世纪末南洋公学时期,就开设了体育课程。1922年设体育行政委员会,1956年随校内迁西安,设体育教研室,1991年组建体育系,1994年更名体育部,2010年成立体育中心。目前,体育中心设有1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1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本-硕”一体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下设教学办公室、群体办公室、训练办公室等管理机构,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体育育人工作。现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9人;博士学位16人、在读博士9人;国际级裁判5人、国家级裁判25人;运动健将15人、一级运动员2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人。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学科发展历程
多年来,体育中心聚焦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确立了“强身健心、以体育人”的新时代体育工作定位,全面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建立了“日常锻炼为基本、运动竞赛为主线、体育社团为纽带、书院指导为特色、专项辅导为亮点”的五位一体课外体育育人模式及“校、院、班”三级校园竞赛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培养1-2项体育爱好,每年参加2-3次体育竞赛,赋能交大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心先后多次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陕西省教育厅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学校体育工作突出贡献“校长杯”奖、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首批全国健康校园建设单位。在2024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体育)中,体育学科被评定为“B+”,位列C9院校前列。
坚持立德树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体育育人体系
中心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谋大局、促发展、敢担当”的政治核心作用,锐意改革,将党建工作与体育育人工作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了“党建+”的高质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体育育人体系,形成了“党建+团队管理、党建+师资建设、党建+教学改革、党建+群体工作”的工作架构。下设三个教师党支部,严格落实“双带头人”制度,教研室副主任担任支部书记。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体育改革方案》《西安交通大学体育育人举措》《西安交通大学关于落实研究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若干举措》等。

党建引领体育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教研室集体备课与党建工作协同开展,在集体备课、研讨体育育人工作重点工作基础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邀请郑南宁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小力教授以及各学院具有体育运动兴趣、习惯的知名教授开展理论宣讲,规范开展体育中心教职工集中学习、支部主题党日学习,组织师生赴交大西迁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等现场学习,不断丰富教师体育育人内涵。

坚持学生为本,发挥体育一体化建设的支撑性作用
强化体育课程的基础作用,拓宽体育育人“宽度”。以思政为引领贯穿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体育课程结构特征和育人功效,逐步建立了“4+1+1+4”的全学段全方位体育课程育人体系(“4”为一二年级4学期必修课、“1”为三四年级目标教学课、“1”为全校体育选修课、“4”为研究生体美劳育人4学期体育课程),必修课以价值塑造为引领,强调完全人格培养;目标教学课以能力塑造为主线,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研究生体美劳中体育育人课程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培育学生体育素养和锻炼习惯。
2021年至今,中心教师获国家级等各类体育教学竞赛奖项15项次,获批省级本科一流课程3门、新增校级后备名师2人、西安交通大学教学杰出贡献奖教学团队1个。学生年体质健康达标率98%以上(2023年达到了历史高点的99.29%),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稳居前列,形成的《目标导向、体系搭建、校企协同:面向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创新实践》典型案例获评全国在线开放课程/MOOC教学优秀案例。每年有超过10所985、211等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体育教学部门到我校进行调研、学习。

体育中心运动训练教学团队
强化群体活动的推动作用,延伸体育育人“深度”。 中心充分发挥体育第二课堂育人作用,持续完善推进“日常锻炼为基础、运动竞赛为主线、书院指导为特色、专项辅导为亮点、体育社团为纽带”五位一体的学生课外体育育人机制建设。
创建体育锻炼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师生日常体育锻炼、跑步打卡、场馆预约提供便利,实施《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定》,为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动力。群体赛事活动贯穿全年,形成“月月有校赛、周周有院赛、天天有班赛”的浓厚体育竞赛氛围。平均每年举办校级群众体育赛事50余项,院级年均120余项,班级年均500余项,打造了“老乡杯足球赛”“三大球春秋季联赛”等一批校园精品赛事,举办了“世界冠军进校园”,开展了飞盘、陆上赛艇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嗨跳广场舞”更是火爆校园。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体育工作下书院的实施方案》,建立与书院的常态化联络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学生群体体育锻炼,年均参与师生超200万人次。
实施体弱学生帮扶计划等学校重点人群身心健康的专项辅导活动,帮助体质健康水平低、运动兴趣低、不参与体育锻炼等学生群体走出寝室,到运动场进行锻炼。同时,发挥体育锻炼的自组织功能,建立学校体育类社团28个,涉及舞龙舞狮、自行车、轮滑、武术、射艺、户外等不同项目领域,试行体育类社团联席工作会议机制,通过社团团支部与学生党团支部联合开展组织生活,推进体育项目进支部,年均开展校内体育赛事活动55项左右,累计参与28000余人次,近3年依托社团组织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上赛事活动89类。实施西安交通大学普通生运动技能等级制度,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朝着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广场舞活动现场

西安交通大学普通生运动技能等级赛
强化竞技体育的引领作用,提升体育育人“高度”。我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全国学校体育领域一直名列前茅,特别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着较高的地位。目前高水平队有五个项目6支队伍,分别为:男篮、女篮、田径、游泳、乒乓球、男足;普通生队有30支队伍;所有运动员均为自主培养。建立了由高级教练、运动健将等组成的高水平教练员团队以及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中心。近3年共获全国及以上冠军76项、第二名64项、第三名51项,有10余名自主培养运动员入选国家集训队,获代表国家出战资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共有20余名交大人分别作为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出征,获得冠、亚、季军各1项和1项第7名的优异成绩(均为大球项目);首届青运会,我校位列全国高校金牌榜总分榜前列,是2000年后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多的一次;男篮勇夺CUBA全国总决赛季军、三人制篮球全国总决赛冠军、女篮卫冕“西北王”等。

西安交通大学男女篮获“西北王”
强化体育学科的赋能作用,增加体育育人“黏度”。多年来,体育中心学科建设坚持“国际视野、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通过内培养、外引进的方式优化人才队伍,不断聚焦和夯实研究方向,深入推动体育与医学、生物学、管理学、社会学的深度交叉融合,持续推进“体育+”学科内涵式建设,围绕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学生体质健康、全民健身多元价值、运动促进健康、运动康复等问题形成了系列成果,转化为体育课程项目拓展、群体活动功能挖掘、竞技体育精神挖掘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如形成的《精准测量、精准分析、精准干预:大学生体质健康精准化管理机制研究》理论成果已转化为西安交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智能化测试与管理的实施方案,智能化体质健康测试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体测的意义、重要性,以及如何针对性地提高体质健康。
目前,体育中心体育专业硕士点开设“体育与健康”和“体育与社会发展”2个方向,设有1个体育科学研究所、1个陕西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训练基地、8个体育协同育人基地、8个合作基地、4个科研团队(体育行为与健康研究团队、运动促进健康研究团队、运动康复研究团队、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团队)。仅2024年依托科研平台获批校企、校政有关体育育人工作的合作科研项目经费就达到了170余万元。
坚持人才为先,打造师德为重、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体育中心坚持导向引领,在职称晋升、评优奖励、人才选聘、入职考核等工作中加强对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的考察,常态化开展师德警示教育,选树师德师风典型,引导师生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将“校级优秀群体工作先进个人”作为《体育中心教师职务聘任申报基本条件(修订)》《体育中心教师三级及以下岗位申报条件(修订)》中教师聘任高级职称、岗位晋升时的代表性成果,突出了学校体育育人工作在人才晋升中的特殊作用。
中心积极布局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坚持“重点突出,形成特色”,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绩效奖励办法。自2021年起,始终围绕学生喜爱度高的、兴趣度高的,普及面广的运动项目,成功引进技能型体育人才14人,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世界冠军1人,运动健将5人,一级运动员6人。针对体育育人过程中面临的运动促进健康、体育精神培育、体育文化传播等难题,引进学术型人才(学科博士后)8人,其中,海外博士1名、国内博士7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中心持续推进体育学科建设,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建立“科研团队+研究基地”双轮驱动模式,建立与政府合作的体育育人协同机制。如:建立“运动康复科研团队+陕西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训练基地”推动了体育中心与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体育局等政府部门在体育文化育人工作方面的合作交流,成功举办了陕西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交流会等。
中心开展常态化的思源·体育学术讲座,提升教师的体育育人理论。每1年举办1次思源·体育学术论坛、每2个月举办1次思源·体育学术沙龙,每1个月举办1次学术工作坊。“十四五”时期,体育中心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38项;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省部级采纳批示4篇;国内外专业期刊和科报会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优秀学生及校友采访感言

优秀学生郭晓妮:西安交通大学2021级学生,运动健将,校高水平女篮队员,入选三人篮球国家队,获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三人篮球比赛银牌;代表中国队出战国际篮联3×3女子分站赛,夺得蒙古分站赛和马来西亚分站赛冠军;带领我校女篮连续卫冕西北王并进军全国CUBA八强。
采访感言:体育是智与力的较量,是团队的配合与集体的力量,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每一次训练,我都能感受到力量的迸发与激情的碰撞;每一次比赛,都充满了紧张与期待。

优秀校友孙府宽:西安交通大学2017级学生,运动健将,现任职西安邮电大学。校高水平男篮队员,2021年率队获CUBA西北王,个人获MVP;2021年获中国大学生3×3篮球联赛总冠军;2022年获CUBA全国总决赛季军,入选CUBA全明星阵容及最佳一阵,同年入选中国男篮集训队。
采访感言:体育,是生命的火焰,是力量的源泉。运动训练、体育竞赛让我们在汗水中收获成长,在拼搏中绽放光彩。体育所激发的精神力量,已成为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优秀校友丁怡铭:西安交通大学2015级学生,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校武术队队员,获2018-2019学年本科生“优秀学生标兵”;连续两年专业第一,保研总成绩排名第一;获国家奖学金、彭康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交大年度体育人物。
采访感言:体育不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学会了坚持、拼搏和团队合作,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