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审核评估促发展】固本强基、格物穷理、创新致远——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日期:2025-04-02 09:28 浏览量: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肇始于1928年的交通大学物理系,1956年交通大学西迁后成立基础物理教研室。1994年西安交大恢复理学院建制,分设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学科,2020年物理学科独立成立物理学院。学院始终坚持“基础课程教学一流、基础科学研究一流”的发展理念,以科教融合、创新发展、造就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以西迁精神为指引,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为国家培养一流基础学科人才。

学院现有教师160人,其中教授 56 人,国家级领军人才 7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省部级优秀人才 25 人。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物质非平衡合成及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新材料国际研发中心、陕西省基础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量子信息与光电量子器件重点实验室、智能光子成像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和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应用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承担国家基础学科(物理)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和国家强基计划(物理学)。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在教育部评估中并列全国第五,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9 年教育部评估获优秀。物理学软科最新排名13(6%)、ESI位列13。

学院始终坚守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筑牢了人才培养的政治根基与价值导向。

“格物致知育英才,创新实践向未来”——物理类一流本科人才特色培养体系

物理学院秉承“夯实基础、交叉创新、价值引领” 的育人理念,构建了物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科研能力与实践创新素养的物理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在物理类人才培养中,以“基础扎实、能力卓越、堪当大任、志向高远、身心健康”为核心目标,融合知识、能力、价值与身心发展。通过构建多元保障机制、涵盖“名师、名课、名教材”的教学引领、“拔尖、强基、一流专业”的学科融合、“竞赛、科训、本研贯通”的实践强化、“校企合作、国际化”的协同培养,形成全方位人才培养支撑。

当前已形成依托“一流教师队伍、一流培养平台、一流实训体系、一流合作资源”的本科人才培养条件与资源支撑。以“一制三化双院育人” 为路径,贯穿理工交叉理念,实现培养过程的系统性贯通,推动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深度结合。

物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思政为引领,立德树人守初心”——物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课程思政

学院结合学科特色深挖学科思政元素,构建“物理知识 + 科学精神 + 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特色育人体系,让课堂成为价值塑造的主阵地。

首先深挖思政资源,重构教学内容。梳理物理学科思政元素,打造资源库,并将这些元素自然融入相关课程,实现知识与价值引导同频。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价值浸润。采用案例教学,展示我国在物理领域的最新成就,厚植爱国情怀;通过物理特色通识课与研讨课,引导树立正确科研伦理观。另外构建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推动 “课程-专业-学院”联动机制,将课程思政纳入培养方案,确保每门课有思政目标,每个教学环节有思政设计。

学院通过以上举措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成效显著、成果丰硕,获批西北地区唯一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等近 20 门课程被学校立项建设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大学物理》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普通物理学热学》、《大学物理实验》入选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学院还建成了包含80余项课程思政案例的案例库,其中20余项被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遴选为优秀案例。已形成“物理知识传授 + 思政元素渗透”的特色教学模式,成为物理类课程思政改革标杆。同时学院通过教学研讨会、校际交流等形式,“物理 + 思政”育人模式被多所院校借鉴。形成了理科课程思政优秀范例,推动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构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兼具物理专业素养与爱国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与案例建设

“一流课程做牵引,精品教材为支撑”——物理学院本科一流课程体系构建

学院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构建“通专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涵盖基础课程、交叉学科模块及创新研讨课等建设举措。开拓“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模式创新,利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模式创新。同时配合对应新形态新模式教材建设。

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建设了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创新创业课程等多类课程群,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创新创业各类课程的全覆盖。形成了“专业筑基、服务全校、分类培养、特色鲜明”的物理类一流课程体系。

在教材建设方面,制定《物理学院教材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保障教材建设的规范性与系统性,近五年立项资助校级“十四五”教材10余部。《量子力学原理与应用》等 8 本教材获评西安交通大学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教材被推荐为“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形成“教材 + 课程 + 实践”一流课程育人体系。

物理类一流课程与一流教材建设成效

“三实聚力促融合,多方协同共育人”——物理特色创新创业与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学院持续构建并形成了以“实验、实践、实训”为核心的“三实一体”实践育人模式,以及以“学科竞赛—专题研究—科研创新”的多层次、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兴趣激发到科研能力的贯通培养。依托学院国家级和省级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科创坊”开展特色实践项目,支持学生自主拓展实践、参与科研项目,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协同育人方面,在校内建立“学院 + 书院”双院协同机制,定期召开育人工作例会,整合学术资源与思政教育力量,实现五位一体培养。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开设机械、能源、电子等交叉学科课程模块,构建理工交融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广泛联系相关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和学生双创基地,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同时,注重国际化培养,与 MIT、UC 伯克利等 16 所国际名校合作,年均选派30余人次本科生海外交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参与合作发表国际知名期刊论文。

近三年培养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 30 余项,其中国际奖项 4 项,在“挑战杯”“互联网 +”等全国顶级赛事中表现突出。近几年毕业生深造率超 88%,近三成学生进入 MIT、哈佛等国际名校和中科院等国内顶尖院所,多人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涌现出多个国家级省级优秀学生标兵典型,如强基计划学生刘一鸣获全国职业规划大赛金奖,李才勇同学因创新创业成绩优秀被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等。

本科生创新创业竞赛与国际交流

“名师引领传帮带、严格规范保质量”——建设物理一流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持续推进多项举措强化教学质量保障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涵盖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等的全链条质量标准。通过“授课准入—过程监控—反馈改进”闭环管理,结合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大数据分析等多维度评估,确保教学环节规范运行。设立院教学委员会、系所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形成“院、系、课程组”三级网络。出台《物理学院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物理学院课程思政工作方案》等多项制度文件,明确教学标准、考核机制及激励措施,实施“青年教师授课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教学导师制、教学法培训等,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保障并优化本科教学队伍可持续发展。

学院教授副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保障优质师资下沉教学一线。培育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 2人、校级教学名师和后备教学名师近10人。建设了大学物理、基础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高教学会、教育部教指委、教育部产学合作等省部级教改63项,入选教育部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3项、各类全国性教学竞赛获奖8项。通过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学能力、弘扬师德文化,打造了一支“教学与科研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培养物理拔尖人才提供了核心支撑,毕业生就业率与深造率高,培养成果显著。

教学名师与一流教学团队

优秀学生代表采访感言

徐源(2013届):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物理试验班首届校友。

本科培养对我后续的科研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验班的本科教育非常注重物理理论基础,聘请了多位物理名师,如钱伯初、钟锡华教授等亲自授课,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学院开展国际化的暑期小学期,邀请多位海外专家学者进行英文授课,拓宽学生国际视野,让大家能把握科技前沿,理解不同科学思维和方法。此外,试验班注重本科生科研训练,提供丰富科研条件与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思维与探索精神,让学生本科阶段就接触前沿并掌握基本科研技能。物理试验班不仅授人以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独立思考与创新,这些成为我科研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自己在量子信息领域不断探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推动该领域发展。

贾怡(2016届):2016届物理试验班校友,2016年被麻省理工大学物理系全奖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加入丁肇中教授阿尔法磁谱仪(AMS)团队。

物理试验班极其重视物理基础课程,邀请国内外名师授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灵活的教学制度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物理试验班有很好的学习氛围,同学们不仅在物理课程学习上互帮互助,也会一起准备出国考试。每学期不但会组织有出国交流经验的学生进行经验分享,而且在当年毕业生博士申请结束后,也会组织经验分享会,这些都对同学们都有很大帮助。物理试验班丰富的对外交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创造了参与和学习国际先进科研实验的条件。作为最初的几届学生,我们见证了试验班的培养模式在摸索和革新中变得越来越好,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着的是高宏等学院老师们辛勤的努力。我相信不远的将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走向世界各地的一流高校,我们的试验班会成为物理学前沿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周宇(2014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青年拔尖教授,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物理试验班2014届校友。

长期从事固态量子信息研究,在量子光源与色心制备、量子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获得2018年国家自费留学生奖、2020年福布斯30岁以下科技精英榜等荣誉。西安交大的物理学科以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对我的科研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本科阶段是启迪学生、为学生打开科学大门的关键时期。交大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大一大二时邀请了国内外顶尖的教学名师授课,为我们夯实基础,在大三大四则通过各种国际交流机会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培养了我的科研志向。这种全方位、系统的培养模式,让我在学术道路上得以成长,为我后续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衷心感谢母校的精心培养,希望母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丁业纯(2024届):物理学(强基计划)首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本科生优秀学生标兵”荣誉。

我很感激西安交大物理强基计划对我的培养,让我有兴趣和能力在研究生阶段继续进行物理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让我认识到国家的重大战略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迫切需求,使我明白服务于国家战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是一件多么关键和有使命感的事。物理强基班的本科教育既注重基础物理框架的构建,同时也注重工科知识的学习,能够使我们在感兴趣的工科领域充分运用自己学到的基础理论,让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现代高精尖器件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物理本质。此外,物理学院的老师们还将爱国主义、大局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培养贯穿于日常课程的讲授中,让我们知道,要将自己的规划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我深刻感受到,物理学院的本科教育对我科研道路影响重大。扎实的物理理论和工科知识的学习,无疑让我在注重多元化和学科交叉的时代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我想感谢物理学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同学们的帮助与陪伴,希望我们在未来能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教务处、物理学院
图片:物理学院
编辑:溪知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