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审核评估促发展】 理工医深度融合,培育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时代新人

日期:2025-04-01 10:59 浏览量: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承担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建设任务。老一辈交大人以研发“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医疗器械”为初心,于1978年首批创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了国内首台相控阵超声诊断仪、自主产权心脏起搏器、国际首台伪随机码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等多项“首台套”仪器设备,并首批入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学科传承于1937年创建的生理学,经过80余年建设,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理工医交叉特色的引领学科,生化、分子、神经和免疫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生命科学近三年QS学科排名跻身国内前10。

学院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本研一体)、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强基计划)、生物技术(基础学科卓越计划)五个本科招生专业,为学生贯通培养提供了路径。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于2019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入选国家首批强基计划和2023年陕西省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672人,教职工171人,含高级职称112人,专任教师127人,含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共15人,校青年拔尖人才28人。学院拥有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政部神经功能信息与康复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线粒体生物医学与医学创新引智基地、力医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13个省部及以上重点教学科研基地,承担国家生物医学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任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学院秉承“厚基础、严要求、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传统,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理工医深度融合,培育跨学科创新人才”育人模式和目标,累计培养了6000余名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为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领域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

全面坚持党的领导,筑牢事业发展主根基

生命学院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

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本科生育人工作,安排部署落实举措。按专业纵向设置本科生党支部,选派优秀教师党员加入学生党支部,实现师生党员、各年级学生党员联动。以“1+X”推动工作,即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理论学习、主题实践、联建共建等形式,促进学业能力提升、科创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党建工作质量提升任务落实落细。获评校级十佳党支部2次。注重从优秀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每年发展本科生党员不低于全年发展学生党员总数50%,学生党员获评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大赛银奖、校级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

优化课程体系新布局,夯实人才培养主阵地

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扎实开展课程建设。围绕专业课程方向建设18个课程组,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课程研讨,从备课、授课到课后辅导各环节深化课程内涵。《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橄榄叶中羟基酪醇的分离分析鉴定康拟仿真实验》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生物医学传感与仪器》《康复工程》《复杂生物样本中氨基酸的分离与检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承担学校大面积公共课《生命科学基础》,基于课程“立德树人,支撑生命科学相关交叉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设置各专业个性化实验课体系,开展专业差异化实验教学,并依托课程在全校开展“生命之华”荧光微生物绘画大赛品牌活动,将科学研究与美育教育有机融合。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坚持教授上讲台,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设立院级教改项目、奖教金,支持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满足一流人才培养对教学能力、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高标准要求。多位教师承担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研究课题,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5项。

围绕学科发展前沿,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以“突出前沿,深入交叉”的课程体系为核心,生物医学工程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技术、生物材料、生物力学等课程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与医疗大数据、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等新兴领域内容程,融合生物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内容,开设智能医学、生物信息学、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课程,强化学生学科交叉能力培养。生物技术从“通识-专业-特色”的“一基础三模块”课程体系着手,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等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大数据挖掘等前沿特色选修课程,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和目标。

数字技术赋能,提升授课实效。以在线课和数字化资源建设入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分别建设专业知识图谱,开展翻转课堂,设置全流程贯通式课内实践环节,采用合作生成式学习、角色扮演、前沿追踪、辩论设计等特色的学习活动,有效增强学生自驱成长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本科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汇集多方资源,拓展课程外延。邀请海外知名教授授课或举办讲座,依托西交·通全球暑期学校项目开设“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和“交叉研究与创新思维:力医学前沿进展”2门国际化暑期课程,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学院面向医院、企业等聘任本科生校外导师,通过“百名校友进校园”主题活动、“认知专业,智绘未来”系列报告、学科前沿报告等,扩展课程外延。学院积极引进行业领域10余名专家参与工程伦理学、医疗器械研发管理与产品认证等行业相关工程教育过程,同时积极组织学生深入迈瑞、联影和飞利浦等行业龙头企业调研,深度参访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等行业论坛会议,多措并举推动校-医-企三元协同的理工医交叉人才培养模式落细落实。

建强高水平师资体系,构筑立德树人新高地

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坚持教学科研一体推进,探索一流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推行“大师+团队”模式,组建由专家、青年教师、博士后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基金和实验资源支持,促进医学、工程学、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激励青年教师在项目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教育教学和科研骨干,青年教师广泛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建立传帮带导师制,聘请资深授课教师、学术带头人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职业规划,围绕教学、科研、学术服务等多方面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助力教师全面发展。

丰富队伍建设内涵,提升育人成效。制定《生命学院本科生导师实施细则》《生命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实施细则》等,规范工作内容,定期评估工作成效,确保教师切实发挥育人作用。广泛开展“生物医学 元健康”系列交流、教学示范课、“青年教师授课能力提升训练营”、“一纸教案展风采”、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工作研讨及培训等活动,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夯实育人基础,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访学交流,拓宽国际视野。教师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优秀本科生导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高尚师德引领,牢记育人使命。制定《生命学院师德师风实施细则》,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关键指标。举办具有学科特色的荣休仪式、从教三十年纪念仪式、新教工欢迎仪式,开展“爱国奋斗、不忘初心”系列研修、“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走进企业、感知行业”等,增进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学院多位教师获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教育奖、王宽诚青年育才奖、师德标兵等荣誉表彰。

构建全过程实践创新链,打造育人强引擎

拓展专业知识外延,提升实践技能。在集中实践环节设置了“深化理论-提升技能-设计项目-管理优化”全过程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强化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推进。建有国家级实验中心1个,省部级实验实践中心7个,与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二附院、口腔医院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医工交叉实习基地”,与迈瑞、联影、华大、翔宇、药明康德等20余家国内龙头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选派学生赴医院、企业开展实习实践,加深学生对行业认知。

培养创新思维,深化实践能力培养。广泛开展综合性实践项目,以“我的第一份科研报告”为载体,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创实践星”科创项目经验分享,开放实验室资源和学院“智慧空间”,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创竞赛提供支持,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获西安交大校首个国际遗传工程大赛金奖、首个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红旅赛道”国家级金奖,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等单项奖94项、优秀组织奖2次,获批2025年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承办权。

厚植三全五育文化,激活育人新动能

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双院协同育人机制,成立学院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以学院为主体、学院书院协同育人体系。开展“开学第一课”教育,组织好校庆、青年节、教师节、国庆、毕业等关键节点的仪式教育,提高学生专业认同度。协同书院开展“励学兰台”“励学问道”“启航”等主题活动,加强综能课程资源供给。组织“元健康”系列学术报告、羽毛球训练营、定期集体劳动、科普和志愿服务等,支持本研联动开展“强国有我”社会实践,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和家国情怀。

毕业生李想表示:在生命学院度过的四年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成长阶段。学院紧跟前沿科学发展,推行的“导师+项目+团队”培养模式,为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前沿科学的大门。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国际iGEM竞赛并获奖,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钻研生命科学的使命感和使命感。我也立志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为守护人类生命健康贡献中国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生物医学工程医电2102班樊易美表示:课堂上,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将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通过临床案例与工程原理结合的生动讲解,让复杂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实验课上老师手把手指导我们操作医疗仪器设备,并鼓励我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创新改进方案,点燃了我们对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热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医工交叉领域的无限可能。

文字:生命学院
编辑:闫潇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