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政协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西安召开。1月16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西安召开。
会议期间,来自西安交大的代表委员们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技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网、各界导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代表委员们都说了什么?他们都有哪些提案建议?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两会中的交大声音。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两会之声丨陕西省政协委员贺健康:加快布局发展创新医疗器械
贺健康
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教授。
贺健康表示,高端医疗器械是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核心医学产品,是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必争领域。为加快全球创新医疗器械在我国同步上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4年发布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该政策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我国医疗器械创新的步伐,对扭转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局面、实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自立自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任务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贺健康介绍,自2014年我国批准首个创新医疗器械以来,国内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研发进入快车道。十年间,我国创新医疗器械的年申请量从2014年的9件锐增至2023年的861件,年获批数量从2014年的1件增加到2024年的65件。但是,陕西省在创新医疗器械产业方面的发展却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明显。
“在创新医疗器械的申请方面,截至2024年6月,国家药监局共受理创新医疗器械申请2232件,其中陕西省年均申请量仅有6件,申请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广东的60件以上。在创新医疗器械的上市注册方面,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共有315件产品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注册上市,其中陕西省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仅有5件,落后于北京64件、上海42件、广东36件。这与陕西科教大省和西安市‘双创’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严重不匹配。”贺健康说道。
针对上述问题,贺健康建议,要加大创新医疗器械的培育与支持力度,增强创新医疗器械转化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融通科技创新链与监管审批流程,加快创新医疗器械从原理创新到产品注册进程;建立专业化创新医疗器械服务专班,指导企业依规开展医疗器械研发活动;在省内重点高校试点设置医疗器械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多学科交叉的医疗器械研发人才。
“比如,针对创新医疗器械面临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慢等问题对企业带来的研发风险,要通过政策支撑、早期政府资金扶持和社会资本引导,充分发挥秦创原的成果转化驱动作用,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和临床机构组建联合体开展创新研发。再比如,可以依托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高水平临床机构和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等,组建专业化的创新医疗器械服务专班,提升服务积极性与服务质量,指导企业在早期研发过程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审评规范为路径开展创新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工作,从而加快从原理创新到产品注册的进程。”贺健康详细阐述道。
报道链接:
https://sn.cri.cn/2025-01-15/d603ab94-da30-685d-3481-6a4d41812fb4.html
【科技日报】
政协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陈军委员:深耕低空经济领域
陈军
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教授。
报道链接: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1/15/content_286389.html
【陕西日报】
省人大代表王嘉寅:推动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
王嘉寅
省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教授。
近年来,我省进一步优化开放举措、提升开放能级,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
扩大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是推动深化教育改革和民间外交的重要内容。省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嘉寅说:“目前,全省高校构建了极具影响力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3个特色联盟。”
王嘉寅建议,充分发挥我省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优势和特色,建立健全省内高校与省内企业的国际化协同发展机制,指导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留学生工作中构建服务陕企、陕商的指标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助力高校联动陕企、携手陕商,切实服务我省企业“走出去”“立得住”“干得好”。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1/18/content_895233.html
【陕西广播电视台】
省政协委员贺健康:陕西应发挥高校优势,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
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贺健康表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作为。陕西应发挥高校优势,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
“陕西省推出了三项改革举措,也建设了秦创原,那么我们西安交通大学也建设了西部创新港,作为秦创原的总窗口,其实也把交大一些‘书架’上的成果搬到了‘货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人才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来加快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报道链接: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560968?1737276714135=
【陕西广播电视台】
【代表委员风采录】省政协委员陈斌:建议加快推动实施午间谷电政策
陈斌
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省政协常委陈斌接受“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采访,建议加快推动实施午间谷电政策。
报道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XQ2llZlpOGnyhJoSuriJg
【陕西广播电视台】
两会新期待丨陕西省人大代表王嘉寅:加强数字化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今年的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我准备的建议有两个,都是围绕数字经济展开的。”王嘉寅说。
在过去一年的履职调研中,王嘉寅发现一些新兴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存在中试基地覆盖不足,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构建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王嘉寅介绍说,近年来,陕西在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生物医疗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在开放共享过程中,数据质量虽然上去了,却缺少数字产业化的平台,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陕西可否着手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通过政府主导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同参与,使科研成果通过中试基地验证、熟化、落地。”王嘉寅建议,要加强服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特别是在质量控制方面,既要关注数据质量,更要关注软件质量。王嘉寅认为,加强服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可以快速实现重点产品突破、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促进陕西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中走在全国前列,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数据管理也是王嘉寅这些年深耕的领域。“长期以来,西方学者以西方患者的生物信息测得的诊断数据作为研究标准,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就会存在人种、人群等研究数据偏差,可能会误导临床决策。”王嘉寅表示。对此,在今年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王嘉寅还将提出以数字化赋能为抓手,推进面向多地区、多人群的精准医疗服务和全周期疾病管理的建议。“比如,加强癌症的早筛早诊和全周期数据采集,鼓励结合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定位适用陕西人群的基因组特征筛查诊疗标准。”王嘉寅说。
报道链接: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560093?1737277163740=
【陕西广播电视台】
两会新期待|陕西省政协委员王伟:科技赋能文物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王伟
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去年的履职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政协委员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所以今年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地调研提出了两份提案。”在接受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采访时,王伟表示。
结合本职工作,王伟在今年省“两会”上重点关注陕西省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计划递交关于科技赋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的提案。
陕西拥有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截至2024年5月31日,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有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收藏可移动文物7748750件。
“我省的文化遗产不仅从数量还是重要性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势,那么如何进一步结合科技的力量,更大地发挥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的作用,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王伟说。
对此,王伟建议,要加大力度推动理论研究,成立省级基地,如文物数字修复实验室,建设文物与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创新基地等,通过科技来赋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同时,建设智慧博物馆,落实“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理念,将“大而强”的尖端前沿科技与“小而美”的亲民成熟科技相结合,根据博物馆的内容、特色、预算等实现智慧博物馆的升级,使文物“活”起来。
此外,还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科普游戏、历史游戏等应用程序,让观众既能够通过线上游戏了解展品和展品背后的故事,也能够将数字技术与现场观展深度融合,让观众以不同的方式感受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
报道链接: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560058?1737277359772=
【各界导报】
【委员“政”在说】陈军:为提升我省产业发展与应急管理水平贡献政协力量
“近年来,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持续高速增长,相关重点企业产值不断攀升,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很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较强竞争力,但电子信息在灾害智能感知和应急保障装备方面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教授陈军认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快速部署灾情观测与预警预报装备体系至关重要,但目前灾害现场应急观测能力薄弱。而灾害智能感知和应急保障装备作为先进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提升政府防灾救灾能力,应将其纳入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陈军表示,2025年,他将围绕智能感知和应急保障装备领域,深入企业、科研机构调研,了解产业现状和发展瓶颈;组织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为提升我省产业发展与应急管理水平贡献力量。
报道链接:
http://m.gjnews.cn/www/zhengxie/2025/28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