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民革陕西省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单英骥,列席政协陕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他认为,陕西发展“三个经济”在新时期的发展有了新要求:要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跨过“高速度”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6月11日至13日,陕西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联合省民革、省民盟组成调研组,围绕“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单英骥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一个数字动画公司发现,这家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跟30年前的深圳一些鞋子加工厂没有什么不同。
单英骥表示,创新IP、价值链重构、行业断层创新、大规模量身定制、跨企业合作等才是数字经济未来价值链的顶端,而陕西依然是“三来一补”(来技术、来原材料、来设备,补劳动力)模式,30年前的深圳就是这个样子,而现在陕西挣的依旧是劳动力的钱。他认为,以前没有把“三个经济”从顶层概念上提升出来,而是按照产业发展模式、区域发展模式来驱动发展。陕西应该跨过“高速度”发展的历史时期,迈入“三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强化全局意识形成发展合力
单英骥观察到,陕西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一种“抢热点”似的发展特点。各地政府都在招商引资,注重产业落地,然而很多开发区都变成了“土地开发商”,只关注引进项目,缺乏产业全局意识,在高端价值链上的布局较少。
单英骥强调,每个区域只谋划自己的发展,只抢自己的项目,发展就会变得交叉、错位、无序,浪费资源的同时,中央和省上政策的优势效应发挥不出来。
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强化全局意识,形成发展合力。单英骥举例说,落户在陕西的西部能源金融中心,最适合的地区可能是榆林,榆林可以辐射山西、内蒙古。而让西咸新区去做,没有资源禀赋优势,实质上是一种项目的“错配”。
激活科研人才队伍高质量服务“三个经济”
单英骥从调研数据中发现,西安市“人才新政”实施以来,至今共引进60万人口,但对人才的服务水平并没有跟上。预计到2019年9月份,西安将缺少100所学校、9.3万个学位。人才引进来了,如果教育、住房、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都跟不上,那么这60万人口给西安,乃至陕西的经济活力支持的价值就不能充分体现。
单英骥认为,陕西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但科研能力不能迅速转化为流动经济生产力。目前国内大学、科研机构采用的多是学术性的单一人才评价机制,以论文发表为主要衡量标准。单一的人才评价机制,不能直接服务社会的研究成果,低质量的研究专利充斥科研机构,流动经济所需要的科研软实力不被重视等问题,是陕西科研能力不能快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原因。
单英骥表示,陕西需要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也急需一个更加合理的市场机制,让人才都愿意来陕西从事高质量科学研究。需要通过机制引导,将科研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在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认可人才,服务人才,奖励人才,激活陕西现有人才队伍,最终高质量地服务于“三个经济”。
大胆实施创新突破东联西拓发展“三个经济”
为使“三个经济”的成果切实落地陕西,单英骥提出了独创性的理论: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使命实施“陕、沪、粤、琼、欧计划”,东联西拓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建设有陕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
单英骥举例说,淘宝网自己并不生产东西,只做交易平台。陕西也应该做一个集中地,联动东西部城市,尤其是要联动上海、广州、海南,甚至是欧洲,让陕西成为东西方文化、经济、科技交互流动的新枢纽、新门户。
单英骥强调,陕西可以是八百里秦川的陕西,也可以是线上的、数字的、虚拟的陕西。陕西发展应打破围墙意识,突破城墙限制,改变盆地思维,向东西方双线发展、延伸、辐射,在做大“三个经济”的同时,努力将经济成果落地陕西,将经济活力留在陕西,将经济效应扩散在陕西,最终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一个新高地,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枢纽。
原文刊载于2018年10月19日各界导报03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gjnews.cn/gjdb/20181019/html/content_30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