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育人工作的挑战,西安交通大学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按照“培养学习兴趣、分享学习方法、提振学习动力、夯实学业基础、促进专业认同、服务学生成才”的理念,主动调整学业辅导帮扶模式,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载体,以书院为单位,在全体本科生中开展以“在云端∙E起学”为主题的线上朋辈直播分享活动,通过选拔学业成绩优秀或在专业分流、考研、保研、竞赛、出国申请等领域经验丰富的学生通过线上直播开展辅导帮扶,突破以往线下分享的场地物理限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辅导和经验交流机会,将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落到实处。

拨云见日的海外学术“恋爱”课
来自崇实书院的校优秀本科生标兵刘天皓,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获得者,2020获录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全奖博士,以自己申请留学的亲身经历为背景,从出国留学利弊分析、申请留学细节准备、推荐信加分写法等方面为同学们分享申请留学过程中的实用干货,并在互动环节与同学们深入探讨积累软实力的高效捷径,首场收听人数突破3000人。“听了学霸的经验分享,感觉受益匪浅。从成功者身上我看到了坚韧的毅力,缜密的规划与思考,以及优秀大学生该有的意气风发。也意识到我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本可安逸轻松的宅家期间继续艰苦奋斗。为学长点赞,为自己加油!”电气813班的苏子骥如是说。
很多学生在留学申请过程中都会达成共识——与导师建立优质的联系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录取与否真的可能取决于与导师的“一面之间”。南洋书院曾赴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交流访学的丁琪以《学术“恋爱”课——聊聊留学申请中怎样与(海外)导师建立优质的connection》为题,倾情分享与导师相处的三两事。

从探索到精进的大学“转型”之路
转专业和专业辅修是大学常见现象,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如何解,学有余力之外对其他专业产生浓厚兴趣怎么转,转专业后是否会后悔,如何处理主修和辅修之间的时间分配等问题总是困扰着同学们。文治书院的孙逸凡和彭康书院的张卓然以自己进行转专业和双专业学习的实际经历,详细解读转专业及辅修原因、专业选择的经验介绍、学习方法及感悟。机类939邢奥飞听完直播感触颇深,他表示,孙逸凡学长大三加入VEX机器人队并获得技能赛冠军,大四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格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一众名校的机械工程专业的offer。从跨大类转专业到国奖,从探索到精进,完成了他的大学转型之路。他的经历让我懂得除了制定明确的规划,还要对外界环境与自我特性有清楚的认识,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经蜕变的青春,从平凡中脱颖而出
青春会有一些坎坷,也需要一些奋斗。曾经高考成绩压线、严重偏科的启德书院罗子安,经历了四年的积极探索后,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突破,还在文体、跨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多方面丰富了自我。有过看到矩阵和光学就崩溃的无力,有凌晨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知识的疲惫,有收到公众号后台学弟学妹们反馈时的欣慰。疫情期间,始终坚持调整心态、保持向上的精神和自我挑战的勇气的罗子安希望通过分享她的专业认知、学习经验和一些积极尝试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共同进步。
宗濂书院曾获国家奖学金、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干部等多项荣誉的学生标兵丁怡铭希望通过直播,为同学们“如何平衡学习和兴趣爱好、业余活动的关系”提供些许建议和帮助。在她看来,大学生活需要平衡,平衡的生活才不会失重。如果说“平衡”是我们决定要在每个方面付出多少比例的精力和时间,那么“专注”就是在确定这个比例后,在特定时间内全心全意做好这一件事。在平衡中做到专注,是她对大学生活所做的注解,也是送给学生的真诚寄语。

专注与坚持,逆袭之路的避雷针
进入大学,环境相对宽松,学生会被科研、竞赛等许多有趣的事情吸引,但有的同学可能涉猎广泛,却感觉一事无成。在钱学森书院的费立涵看来,在多任务的情况下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需要做到摆正心态、分清主次、高效做事、有始有终四个方面。同时仲英书院7项国家级及4项省级竞赛奖项获得者曾泓泰通过分享自己的科研与竞赛经历,帮助同学们在个人发展道路上成功逆袭。人居专业的吴漾表示:“听完学长的经验分享后,我对科技竞赛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需要提前寻找合适的导师、志同道合的队友,然后齐心协力按计划做好每一步。在今后的大学生活里,我要向学长学习,争取能开一场自己的直播。”

据悉,各书院近期还将开展“朋辈自律计划”“云班会”“舍友相协计划”“线上自习室”等多种帮扶活动,多点发力,立体化推进学业帮扶,通过搭建辅导员工作室线上平台、开展朋辈辅导线上直播精品讲座、打造线上综合能力提升系列课程、开展网络+学业系列辅导活动“四位一体”线上学业辅导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帮扶,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