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致力让人类文明光芒熠熠生辉的历史担当。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我们要进一步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发掘和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强化文化担当,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追赶超越的精神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加强理论武装,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使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三秦楷模”等宣传力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陕西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就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伟大革命史。我们要发掘和用好丰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就要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传承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别是对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要工业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珍贵遗产资源的保护。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发挥好“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等特色文化品牌作用,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造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力作。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依托我省文化资源禀赋,通过重大项目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及各类政策扶持,推动文化园区等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关中、陕北、陕南相关产业的均衡发展。加强与其他省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打造文化与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发展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升级。
原文登载于2019年6月24日《陕西日报》4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90624/html/page_03_content_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