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实践在路上】记榆林市吴堡岔上镇精准扶贫调研

日期:2016-08-10 09:13 浏览量:

【实践在路上】记榆林市吴堡岔上镇精准扶贫调研

8月5日,实践团队通过和监察局沟通协调,获得了监察局的支持,于是,实践团队一行四人搭乘监察局的下乡调研的政府公用车前往岔上镇进行精准扶贫调研。岔上镇位于吴堡县东北部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距县城32公里。地处黄河之滨,东部与山西省临县隔河相望,北部与佳县接壤,傍依盘龙之山,故称“盘龙镇”。车辆沿着沿黄公路行驶,道路一边群山林立,另一边黄河在安静的流淌。沿途风景优美,十分壮观。

川口镇实地调研

了解川口,精准扶贫困难重重

经过将近四十分钟的车程,实践团队到达岔上镇川口村,实践团队分成两组分别在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带领下分别进行调研。为了突出调研的典型性和高效性,选取的贫困户有低保户,五保户和普通贫困户,总共选取6户人家进行扶贫调研。调研过程中,村支书阐述了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

实践团队入户调研

村支书指出,该村经济落后,耕种土地大多是山区,不易种植,年轻劳力基本上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扶贫工作任务艰巨,村民思想落后,靠政府吃饭思想根深蒂固,争抢扶贫指标严重,因为扶贫政策导致村里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队在和其他村民谈话中了解到,很多人对精准扶贫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很多村民认为所谓的精准扶贫仅仅是给贫困户发钱,对产业扶贫,勤劳致富并没有很大的激情。导致没有得到扶贫指标的人向实践团队抱怨。实践团队向他们解释,所谓精准扶贫就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政策。

灵活多变,仔细探讨致贫根源

临近中午,实践团队在岔上镇简单的吃过午饭后继续进行扶贫调研。实践团队根据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选取了岔上村的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和因老致贫的贫困户,总共6户进行扶贫调研。调研团队灵活多变,探讨致贫根源。

在因学致贫的访谈中,调研团队了解到,该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很多学生往往是初中毕业就迈入打工潮流,为数不多的学生升入高中,往往高考也不尽如意,一本、二本升学率很低,大多是读专科和三本高校。专科和三本学费高,贷款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全靠家里的钱去支付昂贵的学费,因此导致家里经济状况更加困难。在因病致贫的家庭中,看病吃药需要花费一大笔资金,即便报销比例很大,对他们的家庭仍然是很大的负担,有些家庭因此负债。在因老致贫的农户中,实践团队透过调研问卷了解到,老人年老失去劳动力,儿女们外出打工往往挣钱自己花,生活懒散,一年到头很少剩余钱去支持老人,老人们仅仅依靠低保,养老金生活,生活十分拮据。

岔上村实地调研

岔上谈话,书记谈话引人深思

在村委书记家,村委书记和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交谈,阐述了扶贫政策的在村里的实施情况。村委书记指出,村民素质不高是扶贫政策的难点,很多村民不善于利用扶贫政策帮助自己脱贫,仅仅把发到他们手里的扶贫资金用于个人消费。而不会“鸡生蛋”勤劳致富。在产业扶贫上很多人想不出具体想发展何种产业,因此,产业扶贫资金并不能得到审批。还有部分即使申请到扶贫资金的,由于资金过少仍然不足以发展产业。

村委书记告诉实践团队,今年到村里的产业扶贫资金仅仅8000元,一位是养羊的农户一位是养鸡的农户。据调研团队了解到一位老乡由于管理不善或者不懂养殖技术一年死去20多只羊。

实践团队和村委书记在探讨农村发展前景时,书记指出,国家的扶贫政策是好的,但是落实情况困难重重,各种因素很难管控。扶贫政策要求从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在产业扶贫实施主体上,大部分农民不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对技术、经营、经济和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规划,拿到扶贫资金后各自为战,村委会缺乏指导,导致扶贫资金往往在村民的手中没有发挥扶贫政策的初衷。村委书记还指出,如果一个村里的扶贫资金全部以村集体的名义发展产业,让贫困户在村集体的产业中工作,这样资金就会充足,也可以得到科学技术指导,村民在指导下工作,效果更加显著。由于扶贫政策上并没有给与明确的指示,一线基层书记很迷茫。

临别之际,村支书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希望我们能多关注基层,为国家做出有益的贡献。

文字:能源学院 陈艳双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