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脱贫攻坚在行动】燕连福 樊志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西安日报 日期:2020-12-15 16:54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经过8年持续奋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过程中,凝聚起了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信心、更有力举措推进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

以脱贫攻坚伟大实践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消除贫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刻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脱贫攻坚的共同价值追求。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自由”就是要求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鼓励贫困群众能够自发地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自觉开辟脱贫致富的道路。“平等”在于对待帮扶对象要一视同仁、精准识别,不搞特殊关照,达到扶真贫、真扶贫。“公正”意味着扶贫不仅要符合政策要求,更要能经得住群众检验,让每一个贫困群众满意。“法治”则体现着用严格的制度来监督实施,让法律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用“敬业”精神强化社会责任,用“诚信”理念兑现历史诺言,用“友善”意识调动创新活力,全方位预防和化解返贫风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仅要让群众享受致富成果,更要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作用,以持续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帮助群众真正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思想。

一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坚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胜信心。统筹疫情防控和防止返贫的过程中,我们亟须用思想武装头脑,用精神推动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向心力,团结集中广大社会力量,一鼓作气、攻坚克难。

另一方面,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助于激发群众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要依靠群众的积极主动和自发自觉,用群众自己的双手去辛勤劳动,实现致富奔小康。所以,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改变部分群众不思进取、听天由命的思想状况,促使其在精神状态和道德品质方面自我审视,从而坚信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但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所以,更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过程中。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认知认同。针对脱贫地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群众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帮扶干部要以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村民大会召集、入户调研讲解等形式,让脱贫群众真正了解形势、理解政策,在思想上保持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此外,也要利用好互联网、手机、电视、广播等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选树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提升情感认同。脱贫攻坚实践中涌现出的一批批榜样人物和道德模范,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标杆。他们个人的先进事迹不仅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更能够引发广大干部群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坚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选拔和树立一批先进榜样和典型能够发挥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群众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意识。

第三,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强化行为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扎根脱贫地区,就要通过实际的道德实践活动让群众亲身感受社会正能量。如与群众谈生活、同做饭、共扫屋;创建“爱心超市”“道德银行”,弘扬孝善文化;还可以表彰“文明家庭”“诚信商户”“致富模范”,在脱贫地区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杜绝攀比、浪费、奢侈之风。

原文报道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20-12/14/content_449441.htm?div=-1

(作者燕连福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字:马克思主义学院 燕连福 樊志远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