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笃行青春>正文
笃行青春

【笃行青春】西安交大“周原探古”团队:非遗寻访,匠心岐山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9-08-02 09:52 浏览量:

为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同时让更多的大学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者与践行者,7月23日,西安交大“周原探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岐山县故郡镇索王村,对非遗文化岐山锣鼓的历史发展和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3日上午,队长杨衣兰同学带领社团队来到了岐山县故郡镇索王村村主任的办公室,与负责管理岐山索王转鼓队的村主任进行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村主任强调,陕西省文化厅、岐山县文化馆、宝鸡市文化局极为重视岐山索王转鼓的发展,曾多次派陕西省舞蹈协会李开方先生、陕西省打击乐协会主席安志顺先生、宝鸡市艺术剧院院长叶启明先生等专业人员下乡辅导。同时,也在各方面积极支持鼓励岐山索王转鼓进行外出交流探讨,发扬传播转鼓艺术,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的深层价值,让岐山索王转鼓成为岐山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特色品牌。

岐山转鼓起源于周秦、发展于汉唐、兴盛于明清。最早为祭祀、征战所用,是祭奠先祖敬古礼今的器物和激励将士奋勇博杀的号令。而后演化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用于典礼节庆的助兴表演,慢慢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转鼓打法,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转鼓队伍。在近代庆祝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人民公社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富民政策中,岐山转鼓和人民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成为一个地区、一片乡村、一条街道最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后,省、市、县各级领导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岐山转鼓的发展,同时下派专员对队伍进行指导创新,多次推举参与全国各类大型交流活动,让岐山转鼓的发展得到质的飞跃。如今,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岐山转鼓经过一代代人共同努力和奋斗,已经发展成一种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文化,一种需要匠心坚守和民族传承的当代精神认同。

 

23日下午,杨衣兰同学采访了非遗文化岐山转鼓传承人王致华老先生。王致华老先生曾带领岐山索王转鼓多次参加国内展演和比赛,并致力于改进和创新索王锣鼓的表演形式。王致华老先生对大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认为这才是当代青年对传统非遗文化应有的认真态度。他不断强调,岐山索王转鼓需要鲜活的血液,需要主动融合时代内涵并对转鼓进行创新和发展,更需要年轻人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以确保其存续力和生命力。他指着墙上的表演照片说:“早些年,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时候,岐山索王转鼓过的很难,没钱坐车,没钱买鼓,没人愿意学打鼓,也没多少人能坚持的下来,但我不怕,更不能放弃,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把奖牌给拿回来,这是荣誉,哪怕就剩我一个人也不能把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丢了,这就是咱索王人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冯骥才先生曾言:“非遗是承载在人的身上、活态的文化遗产。越是快速发展的时候,文化产业对社会影响越大,对整个社会文明提升的作用越大。保护和传承好非遗文化,这个社会才能发展更好,这个民族才能发展更为长远。”

文字:材料学院 陈梦婷
图片:周原探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编辑:腾飞工作室 汪甜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