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电机系统,就是实现将机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装置,在国民经济和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清洁能源发电领域如风力发电、燃气轮机发电,运载领域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多电/全电飞机、电气化舰船等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我们每日乘坐的BYD纯电动公交中,电机系统就是驱动车辆行驶的动力源泉。”这位青年教师,用最通俗的方式向记者解释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之一——电气工程学院讲师贾少锋。
研精覃思 博学笃志
贾少锋长期从事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机器人用高性能电机系统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科研上的他一丝不苟,在磁场调制永磁电机、磁阻电机的研究上颇有建树,首次提出了在磁场调制电机领域通过注入直流偏置电流动态优化电负荷和磁负荷的分配从而提高电机转矩和功率因数的学术思想。“基于这一思想,可显著提高电机性能、减小体积、降低金属材料用量,在新能源汽车驱动、低速直驱风力发电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谈及自己的研究领域,贾少锋十分自信。
自2017年7月入职以来,贾少锋加入了电气学院的学科战略研究小组,平日里积极参加国内外电气工程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调研工作,以期为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建言献策。同时,他还主持了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9项科研项目。截至目前,他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5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2篇,两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求知求学 矢志不渝
贾少锋本科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二时,学院开设了电气工程新技术专题讲座课。“那时研究特种电机的梁得亮教授对电机研究方向深入浅出的介绍,使我对这个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它当时在电气领域不算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但电机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用途很广,全国工业用电的70%以上都被电机所消耗,提高电机能效意义重大。”回忆起这段经历,梁老师的话仿佛还回荡在他的耳畔。
本科毕业后,贾少锋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在IEEE Fellow曲荣海教授的指导下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谈及自己博士阶段的求学经历,他也感触颇深。“在博士期间,导师对我们的要求十分严格。我的导师对学术非常重视,在科研之路上可谓是精益求精、孜孜不倦。他严谨的学术态度鼓舞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
导师的严格教导让他时刻不敢放松。博二那年,投稿的第一篇论文被拒让当时的贾少锋深受打击。恩师鼓励他不要气馁,重拾信心,并抽出时间逐字逐句带领他修改润色。“我印象很深刻,导师花了一天时间耐心给我讲解英语该如何修改,语言该如何组织。老师的用心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科研上做出点成绩来。”从此后,贾少锋茅塞顿开,相继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贾少锋还回忆到,导师安排他来负责团队学术工作的组织和开展,也正是那段时间的学习和协助导师管理研究团队的经历工作让他坚定了在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
严师益友 教导有方
“交大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电气专业也是交大的王牌专业,在外求学的时光中,我经常关注交大的发展”。博士毕业后,面对企业和其他高校的优厚待遇,贾少锋选择遵循初心,回到母校成为一名教师。“随着今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投入使用,交大必将强势复苏,迎来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期待早一天搬迁入驻到创新港”,贾少锋兴奋地说。
从博士毕业入职交大,到当选“十大学术新人”,贾少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笑称自己正处在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转变的“过渡期”,与学生的相处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与生活中轻松愉快的相处氛围不同,在科研上,贾少锋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科研,首先要把问题梳理清楚,其次要确定采取何种办法和路线,是否可行,进度如何安排,预期目标是什么。”对于刚开始科研的研一新生,贾少锋组织举行两周一次的文献阅读、软件培训、论文写作等,以促进学生快速入门,少走弯路。个别同学基础暂时较为薄弱,贾老师亲自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还记得我第二篇SCI论文,在提交截止日快到之际,本想要放弃,但后来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在最后几分钟进行了提交。”虽然说这篇论文不够完善,但幸运的是,第二天贾少锋就收到了录用通知,自此以后“不到最后一刻一定不能放弃”推动着贾少锋不断前行。“不是因为看到希望而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看到希望。”谈到对生活和科研的态度时,贾少锋用切身体会勉励学生:不言放弃,是对学习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贾少锋对自己的学生寄予厚望,坚持做到对每个学生认真负责,他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拓展科研空间,尽自己所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在学校期间,我希望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汲取学校给予我们的养分,每一个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我期待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交大学有所成。”
作为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成立的电机系统及全电技术研究所一名骨干成员,贾少锋表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交大提供了极其优越的科研、创新环境。在电气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全电所的领导下,所在团队将继续坚持“三个面向”,加强与行业的沟通交流,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推动我国电机系统的科研与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