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实书院,每周三晚上都会迎来这样一群人:他们跨越各个年龄段,着装气质迥异,但人人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和《四书章句集注》。熟悉的人会知道,这是经典品读会要开始了。
2018年4月,全校掀起了阅读“百本经典”的热潮,西迁精神读书会开始组织筹备一个专门品读中国古代名著的栏目,得知此事,人文学院的韩鹏杰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陆卫明教授欣然应约,充当起讲书人的角色,他们一头扎进学生堆,带领大家逐字逐句解读《道德经》《论语》和《孟子》,这一读,就是一年。
谈到经典品读会一名的由来,陆卫明教授说:“之所以叫经典品读会,我认为理由有二:一是中华文化之所以依然魅力无限,其中一大重要原由,就是有若干不朽的文化经典作为支撑。这些经典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其中包含做人、做事的正确方向与丰富的卓越智慧。假如没有这些经典的存在,中华文明也许会黯淡无光。二是对于经典,就得细细地品,慢慢地读。逐字逐句地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并打下研究中华文化的牢固根基。”
经典品读会至今已经举办二十余场,比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要久,实然离不开两位讲书人的坚守。尽管两位讲书人年纪都已不小,除开有教学任务外,不论寒暑,每周三他们都坚持来到崇实书院为大家讲解经典名著。去年冬日的一个夜晚,天上正飘着皑皑白雪,地下白茫茫一片,两位老师踏雪而来,于书屋谈经论道,韩鹏杰教授兴致倍增,感叹道:“雪夜书千卷!”为了能把读书会坚持下去,两位老师还达成了一个小约定:尽量避免周三出差。
两位讲书人在治学上相当严谨,常常为了一字的涵义推敲斟酌。《道德经》中的“为”字出现的频次很高,韩鹏杰教授就针对它专门作了解读。“为”有时是正面的,例如第八十一章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就是指按照规律做事;有时“为”是负面的,应该根据章节来判断,例如本章中“不为”就是顺其自然。第四十八章主要讲如何为道,为道讲究做减法,不断减少自己的欲求,也就是所谓无为的概念:不妄为、不多为、有所不为,像第五十七章所提到的那样,“我无为而民自化”。
当然,两位讲书人并不拘泥于书本本身,读书之外,他们更多地论及如何“修身”和治学。陆卫明教授说,人是求善的,求善有三种境界:一是闻过则喜,二为闻过则感谢,三则是与人为善。通过求善的方式来实现友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吻合的,时代虽变,精神核心不变。由“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陆卫明教授劝诫大家,做人不要太狭隘,也不要太随意,学会于世俗之中取中庸之道。关于读书,韩鹏杰教授教导大家:“‘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读书不要走捷径,读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要怀着一颗不复杂的心,用简单的方式去读书。”
两位讲书人十分具有亲和力,偶尔两人还会在品读会上“互怼”,妙趣横生。有一次陆卫明教授有教学任务未能到场,韩鹏杰教授说,“今晚老陆没来,成了我的专场,我就越殂代疱,来用解读《道德经》的方式给大家讲讲《孟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体会到了韩鹏杰教授不同风味、旁征博引的解读方法。
作为一开始就加入经典品读会的成员,王子宜有许多心得:“我很感激韩老师和陆老师近一年的无私付出,二位老师不仅带领我们一字一句朗读和翻译《论语》《孟子》和《道德经》,而且会扩展延伸至许多古代人物生平、思想介绍,甚至修身治学的方法和道理。每周一次的品读会时间虽短,但偶尔困惑时的忽然领悟、平时日常不经意间的引用,都让我觉得自己颇有进步。”
代成军说:“韩老师和陆老师对经典的品读和我在上课时候听到的不太一样,是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非常详细,韩老师‘以经解经’的读书方式更是加深了我对文本的理解。在品读过程中我也直接接触了先贤的哲学思想,明白了一些朴素平凡甚至于常常被忽视的道理具有不凡的重要性,这让我获益匪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指出:“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这些是一代代圣贤们智慧的结晶,新时代重温经典,感悟超时空的贤哲思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慢慢浸润心灵,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为此,经典品读会与会中讲书人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