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新闻专题>报道专题>校史故事365>正文
校史故事365

【校史故事365】91 抗战初时的交通大学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07-07 17:40 浏览量: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激起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日的激情与斗志。

抗战初时,国民政府对战情尚无准确预估,对全国高校采取“就地维持课务的原则”。然而自抗战开始至当年8月止,短短不到两月时间,全国108所高校,受到日寇破坏的达90余所之多,其中10所学校全部被毁。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8月紧急颁布《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规定选定适当地点筹设临时大学若干所;又于1937年9月10日,发布号令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成立西安临时大学”。自此,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为存续教育火种而进行的大规模高校内迁,逐渐步入高潮。

处于前线区的交通大学,办学状况岌岌可危。学校师生强烈要求内迁投入抗战,并为内迁做出多方努力,却屡屡遭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拒绝。1937年10月,学校在隆隆炮火声中开学复课。11月初,上海战事越发紧张,教授会再次派出代表面见教育部长,要求准许学校内迁,然仍遭拒绝。

交通大学本由铁道部管辖,此时需受教育部安排,则是因为抗战前夕,铁道部撤并,学校回归交通部未果,改由教育部直辖。教育部以“工程教育,最关紧要,交大素著成绩,政府期望至殷,所处环境,亦尚可勉力进行”为由,要求交大维持上课,不必内迁。

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战时的上海,炮火连天、流弹纷飞,早已朝不保夕。交大校园也常有敌机在上空盘旋。于是学校在与教育部交涉内迁事宜的同时,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带领师生员工,将教学场所及仪器设备转移至相对安全的法租界内。而交大原有的徐家汇校舍一度成为上海难民救济会的收容场所,后被日本宪兵队和日本东亚同文书院霸占,直至抗战胜利才得以归还。

在租界内,交大师生分散于震旦大学、中华学艺社、中法工专等多地进行授课与实验。谱写出学校办学史上最为艰难却仍能弦歌不辍的悲壮岁月之歌。

注①:引自《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


文字:校史中心 史瑞琼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