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为迎接国庆10周年,交大西迁后的“第一代校门”被拱形校门所替代,但是它并未“退役”。现在的西安理工大学所在地,在20世纪50年代是西安动力学院的旧址,1957年并入交大被称为交大“北区”,于是就把这座“牌坊”移至“北区”南门(现西安理工大学南门)。1960年成立陕西工业大学,“北区”又与交大分离,“牌坊”重又回到交大,作为“东门”一直使用到“文革”后,建造了现在的“交通大学东门”为止。
由上海迁来的“交通大学”校牌,已经为校档案馆收藏,仿制1957年国庆节时校门口“国庆牌坊”的迁校后的“第一代校门”,在校史和校门资料中也有反映,而上海华山路校门口用于接待访客的“灰色小木屋”的复制品,它曾为迎送交大的来访者服务了漫长岁月,常引发不少老交大人对交大西迁过程的回忆。
作为交大西迁之后的“第二代”拱形校门,其形式据说是由彭康校长亲自审定的。由于结构独特和形式新颖、高大而显得雄伟,因而十分引人瞩目。它伴随交大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
“第二代”的拱形校门全由木结构组成,虽几经修葺,究竟经受不住多年的风雨侵袭。“文革”后期以砼立柱替代,柱顶饰以“三面红旗”,象征特有的政治含义。这就是交大西迁后的“第三代”校门。20世纪80年代中期,规模庞大的日本青年访华团来到古城西安在学校对面的兴庆公园联欢,学校对这座大门做了临时改建,上部加置了钢结构桁架以作装饰,一直是用到80年代后期。
现在正对着兴庆宫公园的交通大学校门建于1989年,国庆40周年前夕基本完成至年底竣工。该算是交大西迁后的“第四代”校门了。这座校门由我校艺术系贾濯非老师设计,形式新颖独特,庄重而富有时代气息。大门两侧所饰的浮雕,蕴含着我校的院系学科和交大的风格特点。校门紧临通往市区的交通大道,设计者因地制宜采取内凹弧形结构,顿使校门前的有限地面开阔。这座校门使路人和兴庆宫公园游人无不驻足瞩目,且常以能在它面前留影为快。很多外地兄弟院校同仁也多对它赞赏有加。
我所亲见的交大校门沧桑之变,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交通大学风雨岁月的一个侧面写照。现在坐落于故都西安和繁华上海的两所交通大学,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绽开出来的一对姊妹之花,再加上北京、成都和新竹的三所交通大学,则堪称中国高等学府中的“五朵金花”。
注:本文编选自张镇生(1934-2002)《校门沧桑话交大》一文,原载于《校友之声》1998年第二期。